杜集区政府 杜集区人大 杜集区政协 杜集区纪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大新闻 / 镇街人大
朔里镇人大:打造“5+3+N”模式 建好用好
浏览次数:174作者: 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7-25

朔里镇人大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积极探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通过打造“5+3+N”模式,建好用好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推动人大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一、聚焦五大功能,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前沿阵地”​

(一)聚焦联系群众功能,架起民意“连心桥”​

将镇第一代表小组活动室迭代升级为“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朔里镇基层实践站”,按照“1+2+11”模式,即1个镇级实践站+2个片区的代表小组活动室+11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点等,构建起覆盖广泛的联系网络。组织代表开展 “进站接待日”等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自6月份实践站建成以来,共接待群众百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切实将群众的心声原汁原味地带到人大工作中来。​

(二)聚焦民主协商功能,开出共治“良方策”​

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和人大重点工作,实践站深入推进人大代表、上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及政府职能部门“四个进站”,构建“分层分类+多元参与”的协商体系,让民主协商真正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针对涉及面广的重大事项,实行“三级协商” 机制:先由代表入户与群众“一对一”协商,再组织利益相关方召开“圆桌协商会”,最后邀请法律顾问、专家等进行“专业论证协商”。对于小微民生事项,创新“即时协商”模式,实现“小事快议、难题速解”。

(三)聚焦汇聚民智功能,激发发展“新动能”​

围绕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实践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线上,利用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有事请找我”二维码等开设意见征集专栏;线下,代表们带着“民情记录本”深入田间地头、园区企业,在劳作间隙与群众拉家常、听建议。为确保民智落地有声,实践站建立“建议采纳—项目推进—成效反馈”机制,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建议能改变家乡”。

(四)聚焦基层治理功能,筑牢稳定“压舱石”​

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引导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创新“代表+网格员”联动机制,将人大代表编入全镇112个网格,针对网格内的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治理难题,组织群众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今年以来,通过“小板凳课堂”累计开展基层治理相关活动46场,解决各类治理难题38个,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五)聚焦宣传教育功能,传播法治“好声音”​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朔里”为主题设置宣传展示区,集中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知识、朔里镇人大工作成效、实践站活动剪影以及民生实事项目进展等内容,让群众直观了解人大工作和实践站的作用,增强对民主政治的认知和参与热情。实践站还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宣传教育活动。邀请法律专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代表和群众授课,同时利用代表入户走访契机,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

二、做实三项机制,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神经末梢”​

(一)做实“有事请找我”机制,畅通民意表达​

为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有事请找我”机制构建起“全方位覆盖、多渠道受理、全流程督办”的民意响应体系,成为连通群众与政府的 “连心桥”。在实践站显著位置张贴市区镇三级情况收集和代表联系二维码,公布代表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群众有问题随时可以联系代表、反映情况。代表定期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整理后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跟踪办理进度。如沈集村群众通过“有事请找我”二维码反映宿丁路沈集段路灯损坏,影响夜间出行,代表立即将问题反馈给镇城建部门,仅用一周时间,损坏路灯全部修复,照亮了群众出行路。​

(二)做实“小板凳课堂”机制,做好基层协商​

以“小场地解决大问题、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为理念,“小板凳课堂”机制构建“主题精准化、参与多元化、成果可视化”的基层协商新模式,成为凝聚共识、破解难题的重要载体。“小板凳课堂”以户外议事为亮点,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在居民楼栋下、农家小院里,以“小板凳课堂”的方式,针对电信诈骗、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内容,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话语,把政策说明白、讲透彻。采用“你点单我落实”工作模式,完善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收集和办理闭环机制,群众在“小板凳课堂”现场提问“点单”,人大代表收集汇总后“派单”,镇村“接单”落实任务,群众再根据办理结果“评单”,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及时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把问题诉求解决在群众家门口,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朔里镇人大已组织“小板凳课堂”10余场次,陆续解决了村内道路硬化、河道漂浮物清理等群众关切问题20余件。

(三)做实“代表活动5+4”机制,推动工作闭环​

通过设定“人大代表5项要求+代表小组4项要求”,“代表活动5+4” 机制构建起“个体强素质、团队聚合力、履职求实效”的全流程工作闭环,形成“活动有计划、过程有跟踪、结果有反馈、成效有评价”的履职新格局,成为激活代表动能、惠及群众的“动力源”。“代表活动5+4”是指,每名人大代表每月反映一次社情民意,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接待群众活动,每年走访一定数量的人民群众,每名主席团成员每年联系一定数量镇人大代表,每名代表每年至少提一件议案建议;每个代表小组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固定联系一个国家机关,定点联系一个村(社区),为人民群众办理一定数量的实事。通过这一机制,确保代表活动有序开展,工作落到实处。在对镇卫生院工作评议中,代表们通过前期调研收集群众意见,评议会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卫生院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最后代表对整改结果进行回访,形成工作闭环,有效提升了卫生院服务水平。​

三、叠加N项人大职能,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乘数效应”​

(一)代表进网格,让服务“下沉”​

将人大代表编入全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代表在网格内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化解等工作。如在防汛救灾期间,网格内的代表迅速响应,主动参与河道清淤、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等工作。同时,他们细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镇党委、政府,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汛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真正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二)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让群众“点单”​

在实践站设立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箱,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广泛征集项目建议。组织代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求,筛选出符合实际、群众急需的项目纳入候选清单。在镇人代会上,代表们对候选项目进行票决,确定最终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真正实现民生实事由群众“点单”。​

(三)代表建议督办,让办理“增效”​

建立代表建议办理台账,明确承办单位、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组织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定期召开督办会,听取承办单位汇报。对办理不力的单位,通过询问、质询等方式督促其改进,提高建议办理质量和满意度。去年,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道路养护的建议,通过督办,相关部门加大了养护力度,农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

(四)预决算监督,让资金“透明”​

组织代表参与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审查,邀请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到实践站向代表详细解读预决算报告,代表们提出意见建议,使预决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代表通过实践站实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让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五)生态环境监督,让家园“更美”​

实践站组织代表开展生态环境监督活动,定期对镇域内河流、山林、企业等进行巡查,发现环境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督促整改。代表们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在代表的监督推动下,镇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六)代表履职评价,让责任“压实”​

建立代表履职积分制,从参加会议、提出建议、联系群众、参与活动等方面对代表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在实践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履职优秀的代表进行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力的代表进行提醒谈话,激励代表积极履职,增强代表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打造“5+3+N”模式,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朔里镇基层实践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实践站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一审:徐晓雯

二审:魏雅琦

三审: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