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政府 杜集区人大 杜集区政协 杜集区纪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杜集特色 / 特色之旅
汉画像及沧桑变说环境
浏览次数:1780   信息来源: 杜集区政务服中心发布时间:2012-05-20
      淮北市东部几个古老沿山而居的村庄,发现了不少汉画像石。画像上有龙、蛇、鱼、鸡、金鸟、鹭、鹤等,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根据永固、白渎山、时村等村发掘的古代石碑,居住遗址、陵墓证明,秦汉时这几个村庄的地表,在今地表下六至七米处,如今这几个村庄的地面上留下的细沙土是黄河水患造成的,黄泛不仅使有名的古白渎湖泊,填满了黄土高源的泥沙,而且使整个淮北地区的地貌发生了变人化(阜阳的西湖,宋朝还存在,现无踪影),永固、梧桐、白渎山一带原来水向北流,变成了水向南流。现在水向北流的河流,还有一条,萧、濉县境内的倒流河。古白渎原是一个水面广阔的天然水库,西北从瓦子口入渎;西南也与濉水相通,西北水盛时,自瓦子口入濉水;西南水盛时,自濉水入渎,形成天然循环水系。据《水经注.反水》云:“……萧县南对山(今矿山集镇时村南山大队有双顶山,称双峰山。)世谓萧县南山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言水上承诺桐陂(今梧桐村,古梧县。)陂水西南流,因以名也,余尝迳萧邑城右,唯是水北注获水,更无别水,疑即所谓睢水也……又东历龙城,不知谁创筑也,获水又东,净净沟水注之,水上接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书澄谓之白沟水也,又北入于获,俗称净净钩”。永固北有天然泉水涌出,四季流淌,冬天雾气蒸腾如温泉,夏天雪泉亦涌彻骨凉,即古净净沟水源头之一。梧桐、后酒店、白渎山中,汉时有数道清泉涌出,终年不断,每夏秋水盛流淌不尽,也为古时净净沟水源头。《水经注.濉水》云:“濉水左合白渎(今之白顶山村)水,水迳相城东,西南流注于濉,濉盛则北流入陂,注,故有入濉之文……”。清《宿州志》说,土型为古白渎南段。
     从上述看,几个自然村,一面环山,一面临古白渎,那时的地貌,河流纵横,水草丛生,植物繁茂,环境优美,是一个很适合人类及生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居住这里的先民,生活舒适,常能见到鳞虫、禽类等。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故出现在画像上,另一方面从农耕而言,这几个村镇是半山半湖地,不管是旱涝年,均有收成。故老传言,民国初年拆毁修筑的白渎山寨官局子时,发现过后人歌颂汉末带领群众种水稻的州官郑浑的政绩碑。
    据《三国志. 魏书》云:“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魏)文帝即位,为侍御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肖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日:‘地势夸下,宜灌溉,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卒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此年大故,顷亩多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因为这几个自然村,在农业上享有得天独厚的地利,又有鱼稻之利,虽然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仍然出现了局部经济的繁荣。经济兴旺,才使汉画像石刻艺术能在这几村一度盛行。(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