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6662作者: 杜集区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杜集区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10-12-23 |
--寻访昔日“英雄儿女”刘世龙
电影《英雄儿女》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几十年过去了,影片中那位手持爆破筒,面对面目狰狞的侵略者,高喊“向我开炮”,然后纵身冲向敌阵的英雄--王成,如同雕塑般矗立在人们心中。当年成功地塑造王成这一英雄形象的,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刘世龙(杜集区人)。盛夏时节,笔者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家属宿舍楼里见到了他。
今年已68岁的刘世龙老人身体十分健康,1990年退休后,在深圳一家公司任艺术顾问。这次他是随老干部探亲访问回长春看望部队老战友的。虽然次日就要回深圳,可老人还是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在老人的卧室里,悬挂着一张他参加拍摄《英雄儿女》的大幅剧照,格外引人注目。提起往事,老人显得很兴奋。
塑好战士形象
1951年,刘世龙被部队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深造,毕业时正赶上北京电影学校从部队挑选演员,就这样,他成了新中国第一批电影工作者。刘世龙有过当兵的历史,对战士情有独钟。自从他献身电影事业后,塑造好战士形象就成了他的艺术追求。他共演过40余部电影,军事题材的有七八部,《英雄儿女》是他的代表作。
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校毕业的他被留在了北京的一个剧团。后来剧团解散,当时他本可以留在北京,但考虑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片子比较多,为了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他毅然来到了长影。
刘世龙参拍的第一电影是《沙河店粮站》,是根据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墙》拍摄而成的,他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个警卫员。后来电影制片厂要拍电影《董存瑞》和《上甘岭》,军人出身的他深为董存瑞和黄继光这两个英雄形象所感动,很想演这两个角色,但因种种原因没能演成,只在其担任了配角。
谈起拍《英雄儿女》的经过,刘世龙介绍说,那是1963年,他正在广东省拍摄反映东江纵队的电影《独立大队》。当时,导演武兆堤给他拿去一个剧本叫《团圆》,是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同名小学改编的。他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剧本,觉得剧中王成的戏虽然很短,但角色很重要,是影片的灵魂,因此拍摄任务一结束就他急匆匆地返回了长影。这部电影是1964年的重点影片,厂里非常重视。刚开始厂里选了两个演员来演王成,个头都比刘世龙高大。可导演武兆堤感到刘世龙当过兵,有兵味,很合适。就这样定了下来。为了演好王成这个角色,他来到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驻长春某红军团深入生活。3个月的时间里,他和战士同吃、同住、同站岗、同训练,体验兵的生活,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讲战斗故事,通读了志愿军战史,以此来寻找感觉。影片拍摄很顺利。这部电影上映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起。
“向我开炮”确有其事
《英雄儿女》上演后,英雄王成成了人们学习的楷模,也确实教育了几代人。
说起王成这个人物形象,刘世龙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为了塑造好王成这个艺术形象,编导们确实动了许多脑筋。到底按哪个英雄的形象拍摄,一时定不下来。就在大家为此大伤脑筋之时,一篇名叫《向我开炮》的传记体文章引起了编导们的兴趣。文章的作者叫孙绍钧,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他写的这个人物叫于树昌,是一名报话员。在一次战斗中,于树昌用报话机指挥炮兵向敌阵地射击,后来于树昌被敌人包围,危急时刻,他向排长报告“向我开炮”。后来,于树昌的声音渐渐地在报话机中消失了。为了纪念这个战士,排长孙绍钧写了这篇回乙文章,于是便有了《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喊“向我开炮”的情节。
“英雄”也是平常人
刘世龙成功地塑造了王成这个英雄形象,这曾经使他名噪一时。提起王成,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他。可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他说,我不是什么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一名战士,我能演好王成这个角色,是部队锻炼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激情。
多少年来,刘世龙确实是在英雄的感召下生活着的。有一次他正在拍电影,突然一座矿上的食堂发生火灾,他顾不上许多,半夜跑到火灾现场,一个人爬到最高处救火。他对英雄有着深层次的理解:英雄出自平凡。
如今的刘世龙虽已是年近七旬,但出门他不坐轿车,每天都骑自行车。他和老伴逛菜市场,也和别人一样跟人家讨价还价。他常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要把自己看成普通的人,这样心里就会平静。(王绍波)
少年刘世龙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谁都不会忘记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手举爆破筒奋勇扑向敌群的壮举!王成在千百万观念心目中永驻!英雄王成扮演者刘世龙就是我们杜集区石台镇新石台村人。他除在《英雄儿女》中饰王成外,他还在《刘三姐》、《战洪图》、《车轮滚滚》等四十多部影片中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是享誉中外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刘世龙1932年出生在我区石台镇新石台村,父亲刘宗谨,母亲蒋氏。世龙兄妹四人:姐刘玉珍,弟刘世杰,妹刘云洁和他。父亲青年时便参加革命,后又把大女儿刘玉珍带进新四军革命队伍。当时,刘玉珍仅16岁,在一次对敌遭遇中中弹身亡,烈士的遗体就埋在战场洪泽湖边。
刘世龙从小就受到父亲和姐姐的影响,对阶级敌人充满了仇恨,对党和人民的军队充满了热爱。姐姐牺牲后,国民党的乡长、保长经常欺侮刘世龙母子,逼他们说出父亲和新四军的踪迹。但刘世龙母子牢记与阶级敌人的深仇大恨,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绝不向敌人屈服。
刘世龙九岁那年,共产党人许致远(外号许大脚)在本地拉起二十多人的武装,和敌伪顽强展开斗争。许致远的队伍经常住在刘世龙的本家刘世清家里。刘世清是本地倾向革命的开明人士。刘世龙有机会和许大脚见面。许致远见世龙机灵勇敢,出身革命家庭,深受敌人迫害,便有心培养刘世龙。先是通过我党的关系送他到宿县褚栏去上学,读书两年,后又把刘世龙带到部队当通讯员。
一天,许致远获悉顽军王传绶要杀害我地下党员的紧急情报。许致远把刘世龙叫到跟前,吩咐道:“这是份十分紧急的情报,关系到我们十位党员的生命,你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把它送到指定的地点。路上敌人盘查得很紧,你要想法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时值伏天,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地上烫人。
吃过中饭,刘世龙穿条破裤头,光着脚就上路了。走了五六里路,刘世龙发现前面路上两个扛枪的正在盘查过路的人。盘查的很细,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又一遍,连鞋子都脱下来检查。刘世龙蹲在路旁一棵大树后,想了想,趁敌人在搜查过路人的时候,弓着腰,顺着田坎飞快跑进一个芦苇坑里,他折一根芦苇,把皮剥掉,留有二尺多长,从里面捣掉两个节巴,把情报卷成一个条条,用一片苇叶裹紧,塞进芦苇筒里,他又在苇坑里抠了黑泥,往苇筒里塞了些泥巴,然后用泥巴把芦苇搓柔得黑不溜秋的,不仔细分辨,看不出是根苇子,像似根干枯的小树条。他把苇子放在太阳地里晒了一会儿,让苇子上的泥巴晒干,他在苇坑边逮了几个蚂蚱,把裤头脱掉往苇坑里送了送,他从苇坑里出来,光着腚,一只手里拿蚂蚱,一只手拿着截苇子,在草棵子里拨拉蚂蚱,蚂蚱飞起,他就跟着往前撵,一边撵,一边朝前走,绕过了盘查的敌人。上路后,他就飞跑。一路上绕过三处敌人的盘查,太阳没下山就把情报送到了指定的地点。回来后,刘世龙向许致远汇报了路上的经过。许致远高兴地摸着11岁的刘世龙的头连声说:“好!好!好!”
1946年,新四军西撤,上级指示许致远率部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新四军主力撤走后还乡团、自卫队疯狂地屠杀革命家属和革命群众。一个初秋的夜晚,许致远率部从褚栏经过曹村越过铁路,向西去执行任务。部队翻过山来到白顶山时,天已亮了。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许致远将部队分散隐蔽在山下的庄稼地里。庄稼地里种的全是豆子,豆角刚刚大刀片,一连几天大雨,豆地里半尺多深的水。豆棵子大腿深,人只能趴在里面。左脸在水里泡疼子,翻过来让右脸泡。右脸泡疼了,再翻过来让左脸泡。在水里泡了一天,脸都泡肿了。天黑后,人都来到山坡上,一天没吃饭,个个饿得饥肠咕咕,天又下起了雨。突然,不远处有一道火光闪了一下,侦察结果是个看瓜的,许致远叫人给看瓜的两块银元,叫他去给买点吃的,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看瓜的回来,正在焦急的时候,山脚下传来喊声。
“抓住共产党”!
“一个都不要叫跑掉”!
枪声响了起来。
因为对敌人不了解,又有任务在身,许致远指挥部队迅速离开。天黑,路滑,坡陡,雨又大了起来,在上一个陡坡时,刘世龙脚下一滑,一个轱辘滑下坡去,等他从坡下爬上来时,已找不着部队了。他见山就翻,见水就趟。这时,他已经迷失了方向。天亮时,雨停了,他蹲在山脚下的一座坟边,想休息一会儿,他迷迷糊糊地打了一会盹。醒来时发现一个小孩赶着一群羊朝山上走来。他跟放羊的小孩啦了一会呱,问清这是什么地方,用一块银元买了放羊小孩的放羊鞭。他想了一会儿,决定回家看看。翻过一道山,他发现四五个头戴礼帽、身挎盒子枪的人朝他走来,他想躲已经来不及了,他思索了一下,一边哭,一边朝山上“哞-哞-哞”地叫着,一边迎着挎枪的人走去,没等挎枪的人开口,他就先哭着说:“俺叔,您看到几只羊吗,有一个黑的,是羊母子,还有两个骚货头(公羊)……”
一个戴礼帽的拿下眼镜,在他身上瞪了两眼,骂道:“滚你妈的,老子不是来给你找羊的。”他怕再遇到敌人,不敢走路上,就拣草棵子钻。来到闸河边,满河的水,水流如奔马。他摘了个南瓜,撂到河里,看见南瓜漂在水上。他又摘了一个大南瓜,放在水边上,他把鞋子脱掉,拿在手里,趴在南瓜上游过河。
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母亲见他光着脊梁穿条烂裤头,浑身上下横一道、竖一道的血印,抱着他的头大哭一场。第二天,母亲见他身上、脚上都是刺,整整给他挑了一天。
保长听说刘世龙回来啦,要去汇报。刘世清得知后,把保长请到家里,好酒好菜,把保长灌得睡在床上不能动。
晚上,刘世清到刘世龙家说:“眼下时局紧张,你不能在家里。现在我也不比以前,自新四军西撤后,有些事我也挡不了,你还是尽快去找部队,免得在家里出事。”
母亲把刘世龙送到村头,千叮咛,万嘱咐。母子挥泪而别。
刘世龙离开家乡,向西找部队去了。
这一年刘世龙十四岁。
少年刘世龙找到了党,找到了部队,从此在党的培养下,在人民军的教育下,百炼成钢,成为一员光荣的革命战士。(李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