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744 信息来源: 杜集区政务服务中心发布时间:2010-12-23 |
刘开渠(1904~1993),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刘窑村人。我国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大师,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开创者。
刘开渠是伟大的雕塑艺术家,是一代宗师,他的名字被排在中国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梅兰芳、徐悲鸿、刘海粟、老舍的行列之中。
党和政府为了纪念刘开渠这位艺术大师,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的相山公园内,建造了刘开渠纪念馆,全馆分为陈列、陵墓两大部分。陈列馆内陈列着刘开渠大师创作的部分艺术珍品和照片等复制品,陈列着标志他成长奋斗足迹的文献和资料,供后人瞻仰学习。他的陵墓则供后人凭吊。刘开渠虽然已于1993年6月25日离我们而去了,可他一代宗师的英名,却千秋长在,丰碑永存。
一、少年时代
刘开渠是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人。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公元1903年)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中,乳名大田。其父刘兆宽,是一脉单传的独子,喜欢架鹰打猎,且性情暴躁。他的母亲胡氏性情比较刚烈,因互不迁让,致使夫妻失和,经常怄气打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加上封建传统的教育,刘开渠享受不到同龄孩子的父爱和母爱,因而养成了忧郁内向的性格。
大田七岁时,进入本村私塾读书,老师是周大学,字鸿儒,倒是个饱学先生。他嫌“大田”之名太土气,开是诙谐地说:“田大需要灌溉,引水必须开渠”。因他是开字辈,遂给大田取了个学名叫刘开渠,字慈航。他读了两年多私塾,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底子。1914年,刘开渠11岁时,被送到远离家乡二十多华里的黄叶寨(又名孟庄寨)去读书。
1918年,刘开渠15岁,考入萧县第一高等小学。刘开渠自幼喜欢画画,爱得入迷,已自修了一定的的基础,因而得到美术教师王子云的青睐,予以悉心栽培。可以说王子云老师是刘开渠艺术上的启蒙老师。1919年,刘开渠小学毕业时,王子云鼓励他报考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后来还四处托人为他在县里申请到留外贷金。可刘开渠没有去成,原因是:家里要他结婚。按当时的风俗,男子16岁就该结婚成家了,刘开渠是长子,当然也不能例外。
1920年9月,刘开渠要去北京考国立美术学校。当时学费是很昂贵的,他除了王子云老师帮助搞的留外贷金外,家中还忍痛卖掉土地107亩,才凑足了上学的盘费。此时,他的妻子已怀孕在身,依依不舍地送到县城,挥泪而别。
刘开渠是与北京政法大学的学生王子石结伴一起去北京的。第一天,他们走到马山头时天就黑了。为了安全和省钱起见,他们没有住旅社,而是躲在草堆里过的夜。就在这天晚上,土匪闯进旅社,抓了不少旅客当绑票,刘开渠侥幸躲过这场灾难。
二、北京求学七年
刘开渠来到北京美术学院,一盆冷水,劈头浇下。该校招生考试已结束,要考需等来年。花了这么多路费盘缠,难道就这样无功而返?刘开渠不甘心,他和一些迟到的考生找到校长,幸好该校尚未招够预定人数,学校决定再招一批。这次参考的共有三十多人,刘开渠以名列第四的好成绩被录取。这是1922年。该校学制八年,中学部大学部各四年。刘开渠作为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可他本着笨鸟先飞的精神,刻苦学习,半年多不出校门,终于赶了上来,成了优等生。他二年级时,由于品学兼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推选为学生会干部。
1922年暑假,他回到老家。此时,父母已公开分居,父亲又讨了一个小老婆,父母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刘开渠的儿子,一周多岁,患病夭折,勉强联系刘开渠和夫人徐氏的夫妻关系的纽带已扯断,他们家中充满着悲痛和争吵,他享受不到家庭的乐趣,于是提前返校。从此与家中断绝联系,直到十几年后,他留法归来才与家里取得联系。
1923年,刘开渠因反对校方辞退进步老师而组织学生抗议,被校方开除,第一次开除的15名学生中,大学生14人,中学生1人,这位中学生就是刘开渠。学生再次抗议罢课,校方又开除学生30人。这更激怒了学生,学生占领了学校、关闭了校门。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马叙伦三次任命的新校长,都被学生驱逐。后来校方吸取教训,先许诺收回被开除的45名学生的成命,并向学生赔礼道歉,学潮才告平息。不久林风眠从国外归来,被任命校长,刘开渠跳一级入大学部。不久,郁达夫来校任教,授文艺概论课,与刘开渠成为好朋友,他曾日记中描述刘开渠:“他身材很高,满头长发,脸骨很曲折,说话讷讷不大畅达,面上常有苦闷的表情,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第一见面时,说不上十句话。”
刘开渠到北京读书的第二年,由于兵荒马乱、政局动荡,县里取消了留外贷金。他的父母为支持他在北京读书,已卖掉了大部分家产,再无钱供应他上学。因而刘开渠整个北京六年,都是靠半工半读过日子。除了刻苦读书外,他要四外打工,维持生活。有时找不到活,就得忍饥受饿。记得是1926年严冬,大雪纷飞,刘开渠正在室内创作西洋画《流民图》,这一天他身无分文,唯一的干粮就是一块冻山芋。此时,他的同学赵其文、陈翔鹤走了进来说:“有什么好吃的,快拿出来招待我们吧!”刘开渠苦笑了笑说:“你们要吃什么山珍海味,只要想出来,尽管点,我请客。”陈惊喜地说:“你请客,请什么?”“我嘛,嘿嘿!”刘拿起画笔说:“曹孟德让兵士望梅止渴,我能为二位画饼充饥”。三人哈哈大笑起来!赵其文端详着刘画的《流民图》说:“昨晚街头又有饥民冻饿而死,国家民族落到如此地步,我们于心何忍?”刘开渠接着说:“实不相瞒,我今天又成为饥民了,要充饥也只有这块冻山芋了”。这可以说是刘开渠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就在这一年,刘开渠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街上书摊上买了一块云岗石窟的照片,这一尊尊雕塑精致的佛像,激起了他对雕塑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刘开渠在学生时代,思想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时,他精心地绘制了孙中山像,参加并组织悼念活动。“三.一八”惨案时,刘参加了请愿团,还担任了联络员,游行队伍高举的横幅标语“段琪瑞铁蹄之血”就是他书写的。他的同学、好朋友谭祖尧是共产党员,与中国共产党的创使人李大钊一起被捕,惨遭杀害,刘开渠不避被捕的危险,为之收葬。根据当地风俗,他先试穿了寿衣,然后再与谭祖尧换上,后来又送谭的灵柩到四川安葬。
刘开渠在学生时代就发表了不少论文,如《艺术上的批评》、《现在的国画》、《敦煌石室的壁画》等,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反对摹古,力主创新”的艺术观点,他曾写下“不伦不类何所惧,非驴非马正吾求”的名句,他这种艺术观点对后来的艺术界影响很大。
三、留法深造六年
1927年8月,刘开渠毕业于北京国立美专西洋画系。他因成绩优异,被聘留校为助教,可由于北洋政府停办了艺专,刘开渠失业了。他在北京没有找到工作,只好随评论家丁西林到上海,上海无着落,他又来到南京,后在大学院找到一份刻腊纸誊写的工作。在这里他向举世闻名的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提出去法国学雕塑的请求。在蔡元培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刘开渠以驻外撰述员的身份去了法国,月薪80元,同时被聘的还有鲁迅和刘海粟。
1928年,刘开渠乘船来到法国,开始了他新的追求。他到巴黎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去观赏卢浮宫美术馆,他看到了米洛的《维纳斯断臂神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像》,大卫的《加冕式》,还有罗丹的《思想者》,卡尔波的组雕《舞蹈》,除了卢浮宫外,刘开渠还观赏了协和广场,罗丹纪念馆、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先贤祠等。他陶醉在这些艺术珍品的海洋中……他拼命地吸吮着艺术的营养,他废寝忘食的临摹。有时候,他站在一尊雕塑面前可达十多个小时,体验和领会着大师们的意境,艺术的真谛。巴黎不愧是世界艺术之都,雕塑的海洋,举目可见雕塑作品,特别是香榭舍丽大街的凯旋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那座大浮雕《马塞曲》,真堪为斗志昂扬的进行曲。一个多月的观赏、学习、临摹、体会,开阔了刘开渠的眼界,使他的艺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刘开渠把他在北京创作的作品《流民图》交给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塑雕系教授朴舍,提出了要求深造的愿望。朴舍被这幅作品征服了,他录取了刘开渠。
在巴黎学习期间,刘开渠画了大量的素描、速写、人体画,他根据照片完成了马克思的胸像,替一个法国姑娘做了雕塑,当然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还是他的《流民图》。巴黎的人体课都有模特儿,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舞会一律裸体,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他深深体会到:只有现场体验,才能领会到那条条曲线的柔美,才能感受到那晶莹的皮肤下血液的流动。
留法的第三年,刘开渠因出色的成绩被朴舍教授选为助手。他半天上课,半天在朴舍的工作室工作,整整四年的时间,刘开渠成长为有世界水平的雕塑大师。
1933年,刘开渠把他著的《艺用解剖》一书的书稿寄给蔡元培先生,蔡把这本书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可日本人的炸弹炸毁了印书馆,刘开渠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日本在中国国土上的抢掠,激起了刘开渠的爱国之心,他毅然放弃了留在朴舍身边的优越条件,婉拒了法国美女葛塔尔的爱情,于初夏时节学成回国了。
四、杭州五年
刘开渠回国后,第一件事情是拜访蔡元培先生。他知道,没有蔡元培先生无私的提携帮助,就没有他刘开渠。在蔡元培家,刘开渠又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幽默地说:“过去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他的这番话,后来成了刘开渠终生奋进的座右铭。
这年夏天,刘开渠得了伤寒病,住院三个月方愈。病愈后,他应聘到杭州艺专雕塑系任教授。他于教学之余,进行雕塑创作。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是为郁达夫的一位熟人的母亲做雕塑,好不容易做成了,郁达夫还写了铭文。实在太可惜,这件精美的艺术品,竟随死者一起被埋在地下,做了殉葬品,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留下的却是永久的遗憾。这也是旧社会雕塑家可悲命运的写照。此事使刘开渠苦恼极了,引起旧病复发,好久才愈。
1934年,他的第一件大型作品《淞沪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问世了,它是由两个双人铜立像和四块浮雕《纪念》、《冲锋》、《抵抗》、《继续杀敌》组成,它屹立在杭州西湖边,他的这件作品得到国内艺术界的普遍赞扬,多次被登载到报刊上。这也是他的成名作,从此刘开渠的名字与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在杭州任教期间,刘开渠与他的家庭恢复了联系,他提出要与徐氏离婚。这一年秋天,刘开渠的父亲刘兆宽来到杭州,父亲告知他,为了供应他上学,家中卖光了土地,如今只乘下二三十亩了,全家的生活已很难维持。刘开渠给了他父亲三百七十块银元。这些钱使他家赎回和添置了一百多亩地,并添置了牲口和家俱。
在这里,刘开渠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他和程丽娜恋爱起来,年已三十多岁的他品尝到爱情的甜蜜,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的恋爱。
程丽娜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铁路高级工程师,曾是詹天佑的高徒,若挂上他的专列,可以周游全国。家庭有地位且富有。她1933年毕业于杭州艺专,能歌善舞,光彩照人,是出名的校花。在艺专排戏时,她在《茶花女》中演玛格丽特,在《雷雨》中演四凤,她还会拉小提琴,多才多艺,是誉满西子湖畔的美女。而刘开渠呢?出身在农民家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除了教学,就是捏泥巴,不抽烟不喝酒不会跳舞,不善交际。谁能想到,这两个家庭、兴趣、爱好都极不相同的人竟会深深地相爱呢?程丽娜的追求者很多,有青梅竹马的表弟、富有的少老板,还有名士、名流、同学……可她却不屑一顾,不顾母亲强烈的反对,毅然投向刘开渠的怀抱。这是为什么?不但大家想不通,就是当事人也说不出为什么。看来只能用宿命论来解释了:姻缘天定。
他们的恋爱持续了几年,丽娜的母亲明显的不同意的态度,使这对热恋的情人迟迟不能结婚。在这段漫长的恋爱中,有许多美妙的小插曲,今录几曲如下:有一次,程丽娜在家里开舞会,她知道刘开渠不会跳舞,却故意下柬邀刘参加舞会,并请他自带舞伴。程料到刘不会来,谁知刘竟应邀第一个到舞会,程惊讶万分。丽娜从艺毕业后,被聘弘道女中教美术。这天下午,突然下起大雪,刘为丽娜送伞。来到学校大门外雪越下越大,丽娜辅导学生一时走不开,刘开渠坚持等啊!等啊……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淋成了雪人。当程丽娜来到校门口,刘迎上去时,因他全身雪白,程几乎没认出他来,嗔怪道:“你真傻,这么大的雪,你一直傻站在这里,你是木头人吗?”刘说:“天下雪了,我是给你送伞来的”。这时丽娜才发现刘腋下夹着一把伞,抱怨说:“你怎么带着伞也不知道用,冻僵了吧?”刘恍然大悟, 尴尬地笑着说:“哦,我忘了!我怎么只想到送伞,没想到撑起来啊!”程丽娜到老年时回忆起这件事还说:“那时候,那么多英俊的小青年都在追求我,不知为什么,鬼使神差地会爱上你刘开渠这书呆子呢”?刘开渠诙谐地说:“无知的石头,都能让我雕琢成器,何况你这个感情丰富的人呢!”
1937年,战争蔓延到上海、杭州,艺专西迁,人们纷纷向西逃亡。刘开渠为了爱情,没有随校西撤,忍痛舍去了多年创作的作品和各类文章,他护送程丽娜一家去武汉。一路上他们相依为命,患难与共。为了流亡途中吃住照顾方便,刘开渠与程丽娜在汉口结了婚,他们在一家德国饭店订了酒席,请郁达夫、王映霞夫妻做他们的证婚人。举行婚礼的时间到了,可新娘却迟迟不来,大家都急坏了。原来此时丽娜仍留在母亲的身边,母亲因不满意他们的婚姻,气得吐了血,病倒床上,丽娜有苦难言,怎么好离开呢?母亲知木已成舟,是阻拦不了的,虽气女儿不听话,却还是疼女儿的,不想让女儿太为难,含泪说:“丽娜,你去吧,原谅妈妈不能参加你们的婚礼了”。程丽娜这才赶到德国饭店,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新婚之夜,程丽娜赶回陪母亲,他们也没有在一起。
五、流亡八年
刘开渠与程丽娜结婚后,因为刘是艺专的教授,程是艺专的图书管理员,所以他们决定同找艺专。他们赶到庐山,艺专又迁到贵溪,他们随着艺专的迁移,在战火硝烟中,从庐山到贵溪、到长沙到湘西的沅陵。在这里,他在沈从文之兄沈芸庐先生引见下见到湘西王陈榘珍。陈愿意为刘盖工作室,要刘为他塑个像。刘开渠答应了。就在筹备阶段,形势吃紧,他只好陪同自己怀孕的妻子丽娜去成都。
到成都后不久,经熊佛西推荐,刘开渠为抗日阵亡的王铭章师长塑骑马像,历经曲折,负债累累才获成功。这座像立在成都少城公园。
1939年,刘开渠与周文、陈翔鹤、萧军、赵其文等成立了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此时,周恩来曾来访过刘开渠的家,刘向周表示了去延安的愿望。周劝他留在成都,做抗日工作。周还委托他传送一封秘密的信,他顺利完成了。
这一年,刘开渠与程丽娜的长女降生,取名刘微娜。
1940年,刘开渠第二个女儿米娜来到人间,因遭空袭,接生的护士仓惶之间失误,使米娜小脑严重损伤,致终生残废。此时艺专已迁到青木关,新校长吕凤子约他再次出任教授。他应约前往,住一贫苦农民的家里。后来艺专又移迁到沙平县,即嘉陵江的北岸名叫黑院墙的农村。在这儿,他们的第三个女儿刘沙平来到人间,大女儿乳名微微,二女儿乳名米米,三女儿乳名毛毛。
不久,刘开渠又离开学校到成都,创作了无名英雄像。这尊雕像是一个战士,身背斗笠,穿着短裤,打着绑腿,足蹬草鞋,正端着枪向日军冲去。徐悲鸿评价说:“这可是伟大的作品”。叶圣陶著文说:“无名英雄是谁呢?他是大众凝结而成的人,是代表大众精神的人。”
他还塑了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抗日英雄李家珏的像,创作了大型浮雕《农工之家》、《工农红军像》等等,出于经济目的,他还为蒋介石、刘湘、杨孝慈做了像。可以说,刘开渠的创作此时已步入到鼎盛期。
在刘开渠搞雕塑时,程丽那主动帮助丈夫做些摔泥巴、炒石膏等工作。有一次,陈翔鹤到他家来,发现他们夫妻身上都是石膏粉,就开玩笑说:“开渠,你们夫妻开面粉厂了,丽娜也当了老板娘了。”丽娜笑着打趣说:“是啊!我正准备用这特制面粉给你蒸馒头呢!”
六、解放前后七年
抗战胜利后,刘开渠回到上海,被任命为上海市园林管理处美术室主任,住在法租界内。
1946年3月24日,上海美术作家协会成立,刘开渠被推荐为负责人。这一年,他创作了大型雕塑艺术作品《开路工人》和《女裸体像》;他写了论文《中国雕刻的过去和未来》。
1947年他分别为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作像。
在这两年,他远在家乡的父亲刘兆宽带着开渠弟弟的儿子刘世峰来看他,并要把世峰送给他当儿子。他把世峰留下来,住了一年多,后因世峰想家闹着要回家,才只好送他走。
解放前夕,他支持地下党员的活动,帮他们收藏转移东西,他与美协其他同志组织群众欢迎解放军进城;他与妻子一起制作了巨幅标语,从国际饭店顶层垂下来,他还在报纸上发表了欢迎解放军的宣言。
上海解放后,他应邀参加了陈毅市长举行的各界知名人士招待会。
六月,刘开渠参加了以冯雪锋同志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全国文代会。到北京后,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八月,他随代表团回上海,被推选为上海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九月二十日,他接到周扬的来信,指示他与江丰,倪新德去接办杭州艺专。到校后,他被任命为艺专校长。江丰、倪新德为副校长。他发表了《人民美术教育》的讲话。
1950年2月,刘开渠应邀参加了波兰全国雕塑艺术大会,他代表中国美术家在会上发了言。此次苏波捷之行,使他产生了雕塑斯大林像的欲望。四个月的访问结束,他回国后,被任命为浙江省文联筹备委员会主席、抗美援朝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人民代表、省人民政府委员。
1951年,他加入民盟,选为杭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风景区规划和文教工作。
1952年8月,他被借调到纪念碑委员会工作,任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主任委员是彭真,秘书长是薛子正,副主任委员是郑振铎和梁思成。
刘
七、雕塑纪念碑的五个春秋
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出经毛主席批准建立的。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5月11日落成。作为设计处处长的刘开渠是倾注了心血的。碑座正面的主体浮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欢迎解放军》、《支援前线》是由他亲手创作的。浮雕上的二十四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都是不朽的艺术品。纪念碑正面毛主席亲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是刘开渠亲自放大一百多倍后制成镏金字镶到洁白的碑心石上去的。其它三面的浮雕,他也参加设计和指导,虽非亲手设计,也是倾注了他的心血的。虽然四面反映的内容不同,时间上下一百多年,情节各异,但总体艺术上却浑然一体,艺术风格相同,这与刘开渠的具体指导是分不开的。
在纪念碑施工到关键时刻,刘开渠总是搬来铺盖卷,与雕塑工人一起,吃睡在工地上,他每天都要亲临施工现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这才使纪念碑成为完美无缺的巨型艺术品。纪念碑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是如法国“凯旋门”那样的艺术珍品,它将光辉灿烂,永照人间。刘开渠的名字也将与纪念碑一起永世长存,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艺术史中。
1955年初夏,刘开渠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团长是郭沫若,副团长是廖承志、刘宁一。成员有矛盾、李一氓、楚图南、罗隆基、陈叔通等。
1955年7月1日,刘开渠又去乌兰巴托,参加中国工艺展览会。
1956年,刘开渠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参加了全苏美术家大会,成员有王朝闻、董希文等。他这是第三次来到莫斯科。回国后,他向国务院提出成立中国雕塑院的申请。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刘开渠也受到冲击,他正在写检查材料时,周总理出面保了他,他才得以幸免。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碑。这时,长女刘微娜患肾炎,正住院治疗,刘开渠申请留在北京,得到组织批准,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雕塑研究生班的教授。
1958年11月30日,刘开渠的长女刘微娜医冶无效,平静的离开了人世,年纪只有19岁。
这年年底,农村闹饥荒,刘开渠把他的父母接到北京,同时还带来了小四川(刘世峰)的儿子,没过多久,父亲刘兆宽病故,母亲带小四川回了家,不久母亲也去世了。
八、十年动乱
“文革”之初,刘开渠首当其冲地遭到批斗。在中国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院中,疯狂了的造反派把一切艺术珍品诬为封资修的大毒草,统统扔在烈火中焚毁。刘开渠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心在流血……他背着摩西的像围着火堆跑,昏倒在火堆旁。
刘开渠的小女儿刘沙平,自幼就很有志向,立志学雕塑,继承父亲的伟业。她从中央美术院雕塑研究生班毕业后,在刘开渠的言传身教下,已是很有造诣的雕塑家了。眼看着造反派没头没了对他父亲的批判,她又心疼又惶惑。有人说,他家的电视、沙发、冰箱、家俱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她一怒之下,用平板车把电视、冰箱、沙发等都拉送到校革委会说:“我把劳动人民的血汗还给人民”。可结果呢,她仍是黑五类子女,她的父亲仍是遭到没完没了的批斗。她虽然竭力与家庭划清界线,但没有用,她曾到湖南韶山车站去塑了主席像,初露才华,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赞赏。她风尘仆仆地回到北京,适值市里明天要在昆明湖举行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游泳活动,学校夜里要进行演习,刘沙平不顾劳累去了,淹死在潭中。刘开渠为之悲痛欲绝。他当时六十多岁了,一生共有四个孩子。徐氏生的儿子早夭,大女儿病死,剩下两个女儿,二女儿米娜是个残疾人,三女儿刘沙平是他的心头肉,是他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如今沙平又离他而去了,他怎能不心痛欲绝呢?刘沙平是参加演习时淹死的,造反派要为她开追悼会,要把她葬在八宝山烈士陵园内。刘沙平的追悼会在八宝山前召开了,刘开渠跌跌撞撞地赶了去,却被拦挡在会场外,他女儿的男朋友小沈是位解放军。把他领进会场。他要再看一眼女儿的遗体时,却被造反派无情地拦住了,他们指着他的额说:“刘沙平是为革命而死的,死得其所,是光荣的。可你刘开渠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是反革命分子,你没有资格参加她的追悼会。”说着把痛哭流涕的老人赶出会场。作为父亲,连参加自己亲生女儿追悼会的资格都没有;作为父亲,连看一看自己亲生女儿遗容的权利都没有,世上还有比这更残酷的事吗?刘开渠心碎了,他哭着,步履踉跄地爬上了八宝山,他站在悬岩上,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两个年轻的女儿辞他而去,他的全部希望和寄托都化为泡影,等待他的是无休止的批斗,苦海茫茫,何处是尽头?他看不到一丝光亮,他想起那个曾是他高足的造反派头头凶狠的面孔:“刘开渠,你家也破了,人也亡了,你还活着干什么?你这老反革命,要死还不容易吗?上吊跳楼都方便!”说着把画着骷髅的黑板挂在他的胸前。他记起来了是他的这位高足,追求过沙平,遭到拒绝,他怀恨在心,施展报复啊!他仿佛看到:死神在向他招手:“跳下来吧,一切苦恼、灾难、冤屈都没有了”。老舍不就是怀着这种心情走向太平湖的吗?想到这儿,他闭上眼睛,抬起了脚,这时,一阵寒风吹来,他激凌凌打了个冷战,一个念头泛起在心头:他想起了相依为命的妻子,若这么去了,她怎么办呢?他又想起残疾的女儿,她依靠什么维持生活啊?他想到他是冤枉的,早晚有一天,历史会给他个公正的评价。想到这儿,他收回了脚,坐在山岩上整整吸了两包烟,坚强地一步一步地走回家中,到家时天已是深夜了。
刘开渠的家被抄了,他们也被撵出家门,撵出北京,撵到河北省高碑店农村蹲牛棚。他的二女儿米娜经过不断地锻炼,手脚灵活了,生活已能自理,她经过自由恋爱,与一个农民的儿子吴永结了婚。
1974年,刘开渠才得到宽大处理,回到北京,但仍挂着,没给安排工作。
九、老骥伏枥
四人帮粉碎后,刘开渠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艺术创造中再攀高峰。1980年,77岁高龄的刘开渠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继续担任了中国美术馆的馆长。1982年,国家成立了城市雕塑规划组,他任组长。这些年来,他先后创作了《毛泽东像》、《周恩来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浮雕像、《萧友梅像》、《梅兰芳像》、《叶恭绰像》、《翦伯赞像》、《杜甫像》、《青年像》、《马本斋像》、《女头像》、《童年像》等。另外他还创作了《松鼠》、《牦牛》、《犀鸟》等雕塑艺术品,这些雕塑,不愧是歌颂领袖、伟人和劳动人民的交响乐章,不愧是雕塑大师的瑰宝和珍品,它奠定了刘开渠是现代雕塑奠基人的地位,一代雕塑大师他当之无愧。
1983年5月,他应阿尔利来造型联合会邀请参加了在阿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造型艺术节,他是代表团团长。
1984年,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他参加了赵紫阳主持的国庆招待会,并于这天早上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中央领导人一起接见了群众。
1993年6月17日,是中国美术馆迎接建馆三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刘开渠神采奕奕地来到会场,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为“馆藏作品展览会”剪了彩。晚上,他受到前来视察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接见,二人共话新图,刘开渠表示:为把中国美术馆办成中国的“卢浮宫”,他要再流一把汗,再出一把力。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6月17日晚上,大祸天降,刘开渠在卫生间摔了一跤,造成左腿骨折,送进协和医院。没想到这一骨折竟引起并发症,这位一代宗师竟于1993年6月25日5时10分与世长辞了,享年90岁。
十、热爱祖国 情操高尚
当我们沿着一代宗师刘开渠的足迹,浏览了他筚路蓝缕的一生后,我们对刘开渠的思想、品德、伟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刘开渠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的疾苦,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刘开渠在北京上学时,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反对旧军阀,敢于为革命烈士收尸。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绘下油画《流民图》,为民鼓与呼。他到法国深造时,曾发起组织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身在外邦,不忘祖国。记得有一次,他的一位同学说了一句污辱中国的话,他拍案而起,摔碎了酒杯,用手杖去打那位同学,他的手杖打断了,他痛哭流涕,他毅然抛弃了优厚的工作条件和恋人回国,无不是他热爱祖国的思想体现。
刘开渠流亡到成都时,他与周云、陈翔鹤、赵其文、萧军等成立了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还帮助周总理投递信件。
上海解放前夕,他与美协的同志一道,欢迎解放军进城。他曾帮助地下党员收藏物品,掩护女作家。
解放后,一心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积极要求进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从无怨言,从不打折扣。一直到老年时,仍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直到最后一息,这都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高尚的品行和情操
刘开渠重友情,爱青年,乐于助人。如他曾热情帮助农民青年万盘根,帮助中年雕塑家刘焕章解决问题。
他勤俭节约,公私分明,道德高尚,下面略举几例说明:有一次,刘开渠带着秘书到广州检查雕塑情况,时值酷暑,他辞谢了豪华房间住进了每晚5元房费的最便宜的房间。他说:“出外就要艰苦一点,好店只一宿嘛!”他就是这样,能为国家省一分钱就尽量省一分钱。
他的亲戚到北京治病,他热情招待,管吃管住,毫不吝啬。可当亲戚要求坐他的专车四下逛逛,他婉言拒绝,要了出租车。
有一次,刘开渠患残疾的二女儿米娜要送儿子吴刚到上海借读,司机要开车送他们去车站,被刘开渠拒绝了,而他坐公共汽车送女儿到了车站。
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刘开渠在艺术上主张革新、创新,反对摹仿,提倡自然写生写实,提倡现实主义。他把创新和雕刻艺术的技巧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他终生献身于雕刻艺术,锲而不舍地顽强攀登,终于攀上雕塑艺术的高峰。
结束语:
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刘开渠虽然已离我们几个年头了,但他的丰碑永在,艺品长青!
大师出吾乡,吾乡有幸,淮北市杜集区人民为大师的卓越成就而自豪,而骄傲。刘开渠大师啊,你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高文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