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浏览次数:1648 发布时间:2008-10-07
|
|
杜集区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贯彻实施,使全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该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农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收入2669元,同比增长26%。
该区种植业规模基地布局合理,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段园葡萄、朔里杨洼湖苹果为代表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3万多亩;以高岳办事处双楼、任庄,朔里镇房武楼,段园镇牛眠为代表的优质蔬菜基地1万多亩;以石台镇红旗湖、刘洼湖,朔里镇沈集湖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小麦基地5万亩。该区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运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朔里杨洼湖苹果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段园镇葡萄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段园镇欧集村食用菌和毛场村的大蒜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该区段园镇葡萄生产基地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该区养殖小区迅速扩张,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围绕服务六和等龙头企业,该区新增养殖小区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并出现了一批养鸭大户,养鸭总量从2007年的200万只上升到500万只。围绕生猪市场调节,该区不断加快养猪业发展,新增和改扩建猪场7个。目前,该区养殖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绿苑公司新增种鸭2万只,年孵化能力达1000万只,年产值达2500万元;新建和扩建的盛达、富源、袁庄等猪场发挥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全区新增养猪大户60多户,养殖总量大幅度提高;华润牛业、虹天兔业等养殖龙头企业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家,其中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组织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家,社员、会员总数达4500多人。富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帮助果农销售葡萄等水果6000多吨,为果农增加人均收入100多元,解除了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六和禽业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300多人,在服务龙头企业———六和勤强方面承担着禽苗组织供应、禽病防控等任务,在家禽的品种引进、饲料供应和科学饲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联系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农业产业招商的大力开展,使杜集区的畜牧业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可喜局面。2007年,山东六和集团落户杜集,成立了淮北市六和勤强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该公司年加工能力1000万只,今年1至8月份加工肉鸭700多万只,完成产值1.8亿元。目前,六和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成投产后将达到4000万只的年加工能力。六和的入驻为杜集区肉鸭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其作为养殖主导产业的位置更加凸显。通过市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和世行肉鸭项目建设,目前该区养鸭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鸭能力达1000万只,今年1至8月份养鸭500万只。据不完全统计,2007至2008年,该区在建设规模养殖场方面的总投资额达2000万元以上。
该区通过一批农业品牌的创建,使特色经济异军突起。近几年,全区共创建农产品品牌13个,其中获得国家和省级优质农产品称号的有3个。“大庄”牌葡萄在安徽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会上获得优质奖,“相王”牌苹果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上获得金奖,“银玉源”牌大蒜在省首届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上获得好评。品牌效应在推进该区“一村(镇)一品”特色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该区打破瓶颈,使土地流转成为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区委、区政府根据国家相关土地政策,超前安排、积极引导,并通过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目前,该区以高岳办事处双楼村为代表的土地流转工作方兴未艾,全区已实现土地流转面积5000多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的问题。
该区全面落实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生猪补贴、水稻良种补助等惠农政策,同时对农民负担进行严格监管,村级财务管理不断规范、债务化解工作进展顺利,有效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呈现出更加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土地潜在产出能力的开发,增强了人们对发展农业的自信心和投资热情,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