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72作者: 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9-22 |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社区书记,武兴斌扎根一线,以“走百家门、知百家情”的韧劲,把察民情、听民声作为履职起点,从老旧小区改造的一砖一瓦,到养老托幼的一餐一饭,从矛盾纠纷的耐心调解,到便民服务的细节优化,他把社区里的“小事”带上人代会,推动解决一批关乎民生底色的实际问题。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从“破旧矿区”到“宜居新家园”,转型发展的领航员。双龙社区的蜕变,离不开武兴斌对社区转型的深耕细作。作为典型的“三供一业”移交社区,这里曾因煤矿兴衰陷入管理困境:老旧房屋墙体斑驳、屋顶漏雨,土路遇雨泥泞,公共设施匮乏,居住环境脏乱差。2019年,“三供一业”改革和老旧小区改造启动后,武兴斌全程参与规划,紧盯工程进度,从破旧房屋拆除到安置小区建设,从道路硬化绿化到物业管理引入,他始终站在一线,协调解决施工难题。如今的双龙社区,居民楼规划整齐,休闲健身广场配备齐全,垃圾日产日清,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从资源依赖到转型新生,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武兴斌的奔走协调。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民生痛点的终结者。在双龙社区,提起人大代表武兴斌,居民们总会想起湖滨路的变迁。曾经,这条承载着上千户居民日常出行的道路,每到雨季便积水成河,老人买菜需绕道,商户经营受影响,成了社区名副其实的“心头堵”。群众的呼声就是履职的号角。他当即实地勘察,记录积水点分布、管网老化程度等细节,第一时间对接街道人大工委和城建所,带着调研数据和居民诉求专题协商。2024年10月,他推动将湖滨路雨水管网修复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立下“雨季前必须解决”的承诺。2025年3月,施工队进场,重新铺设600余米水泥管网和沥青路面,160万元的投入换来了平坦整洁的便民路。如今,居民丁大爷常笑着说:“现在出门不用穿胶鞋淌水了,这才是人大代表为我们办的实事!”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基层治理的创新者。“积分换的是物品,凝聚的是人心。”这句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武兴斌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2025年1月,“双龙惠”积分超市启动,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实践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还能评优评先。这一模式的背后,是武兴斌对“群众自治”的深刻理解。他推动健全“五级网格管理模式”,开展“小楼夜谈”“楼栋自治”等活动,鼓励党员家庭带头参与积分。如今,50名楼栋长、40余名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事务,“做好事”成了居民习惯。同时,他支持打造“百姓说事点”和“韩英调解室”,让凉亭变议事厅,用“家常话”化解矛盾。自平台运行以来,社区矛盾调解成功率超95%,信访量下降60%,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是责任。”这是武兴斌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履职的核心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温暖。无论是解决湖滨路积水,还是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从听取诉求到落地解决,他始终保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态度。他带头参与“百姓说事点”的集中议事,定期到“韩英调解室”倾听居民难题,将收集到的建议分类梳理,推动落地解决,如增设电动车充电棚、维修平房漏水、提升物业服务……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他履职清单上的大事。
如今的双龙社区,道路平坦、环境整洁,邻里和谐、治理有序。武兴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需,在基层治理第一线,书写着人大代表“为民代言、为民办事”的生动答卷。
一审:徐晓雯
二审:魏雅琦
三审: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