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12作者: 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9-29 |
2024年以来,杜集区矿山集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探索人大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用好用活“流动红板凳”这一形式简单、随用随搭、贴近群众的特色载体,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代表力量下沉、服务触角下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强化靠前意识,“红板凳”上解民忧。选优配强队伍,坚持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吸纳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居民代表、“五老”等群体力量,着力打造一支群众基础坚实稳固、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协调沟通经验丰富、服务邻里热心耐心的“红板凳”队伍。服务阵地下延,用“红板凳”代替办公桌,结合“有事请找我”“我为群众办实事”,将各类资源下沉到板凳上,累计为居民提供低保申办、养老保险缴纳、高龄津贴申报等便民服务50余人次,真正实现由居民“跑腿”向社区“下沉”模式的转变。矛盾调解前置,组织“红板凳”队伍主动下沉到社区人员密集场所,以“群众视角”了解社情民意,在“拉家常”中细致“打捞”各类矛盾隐患10余个,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6起,实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遇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
抓好宣传教育,“红板凳”上聚民心。去常去的地,充分利用居民茶余饭后闲暇时间,召集居民群众搬起“红板凳”围坐在居民院内、小区门口或田间地头,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心理疏导、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素养,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说爱听的理,鼓励“红板凳”队伍用白话、顺口溜、快板等“土味”方式,把居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政策讲清楚、说明白,推动各类政策在基层“落地生花”。讲身边的事,着力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居民群众广泛参与评议,掀起“美家美院”“好媳妇”“好婆婆”“杜集好人”等评选热潮,持续营造崇德尚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守望的良好社区风尚。
深化民主协商,“红板凳”上体民意。闭环办理,以“流动红板凳”“红板凳议事小屋”为载体,以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现场摆问题、议对策、解难题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红板凳”议事会31场,收集居民群众提出的“金点子”23条,协商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宅基地纠纷等各类问题15个,逐步建立完善“说、议、干、评、晒”的治理闭环。多方协同,针对居民反映的“疑难杂症”,社区解决不了的,人大代表发挥“代言人”角色,及时反映,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充分整合街道机关和辖区单位资源,联合公安、司法、城管、信访、物业等共治力量联合办公,进一步扩大“红板凳”队伍“朋友圈”。问效于民,实施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将问题处理结果进行公示并在“红板凳”议事会上讨论评价,把居民群众满意度纳入社区工作者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避免“说而不议、议而不干、干而不结、结而无效”。
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是群众中的一员,最终要到群众中去。下一步,矿山集街道人大工委将全面推动“人大代表+红板凳”模式,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汇集民意、化解矛盾、履职监督的积极作用,让人大代表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人”,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方便群众的“服务员”。
编辑:徐晓雯
校对:魏雅琦
审核: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