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66作者: 吕坤鹏 信息来源: 朔里镇组织部发布时间:2015-10-30 |
朔里镇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用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2015年确立为“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年”。今年以来,镇党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就明显。到今年10月底,全镇实现村级集体收入达155万元,比去年增长102万元。全镇10个村居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有4个,其中葛塘村达48万元;10万元以上4个,收入最少的村也达2万元,全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
一、加强领导,细化举措,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证。
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年初,镇党委专门召开会议,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依规、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研究制定了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推进,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落实跟踪问效。从组织、农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检查组,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查,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镇村干部实绩考核挂钩。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奖惩措施。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考评细则》和《奖惩办法》,采取“月检查,季考评,年终总结”考核机制,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奖补。
二、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一是选好班长,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头作用。镇党委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狠抓村级班子建设,严格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视野开阔,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经济能人选配充实到村级班子中,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如葛塘村党总支书记葛龙,本人就是通过发展实体企业富起来的,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整合资源,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20多万元。二是加强培训,提高村级班子的致富本领。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干部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洞察力至关重要。镇党委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官庄村在参观学习山东烟台苹果和梨树的种植技术后,对所学习到的技术进行了宣传和推广,2014年新增果树种植面积500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寻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办法。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资产优势、地理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镇党委要求每个村居要扬长避短,力求做到“年初有要点,年内有重点,年末有亮点”。一是规范集体资产承包管理,增加集体收入。盘活老学校、老村部和门面房。采取重新发包租赁、规范租赁合同等方式,盘活这类存量资产,提高村集体经济效益。如葛塘村通过规范门面房承包合同,提高租金,由200元增加至500元,年增收益10万余元;对原老村部改造后对外出租,年增收益约9万元。朔南社区把朔里小学和集体门面房对外承包,年收益4万元。沈集村把村部闲置房屋租赁作为农商行的营业点,既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方便了群众。二是盘活集体资源,增加集体收入。村级集体土地、鱼塘、塌陷水面等集体资源承包一直是我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全镇村级集体土地、鱼塘等承包一直没有统一规范。承包价格参差不齐,多的几百元,少的几十元,随意性较大;承包合同没有统一的文本,有的有合同,有的没有合同,合同兑现率低;倒卖、转包等现象突出,集体收入流失严重等。针对以上问题,镇里对集体土地、鱼塘等资源进行全面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对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统一的规定,印制合同文本,对土地、水面承包价按一、二、三类分等次定价,承包期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法》,确定合理增长比例,改变过去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现象,使资源承包步入规范化轨道。官庄、矬楼、朔南、朔北、沈集、徐楼、段庄7个村居通过收回鱼塘经营发包权,规范租赁合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17万多元。矬楼村把蒋庄、黄湾塌陷地和矬楼老村址约600亩土地整治后进行土地流转,年增收益40万元。沈集村整治陈台、朱庄老村址和沈集自然村闲置土地150余亩对外发包,年增收益15万元。三是利用区位优势,增加集体收入。各村居注重挖掘本地优势,把当地的地缘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朔北社区依托朔里矿,成立运输公司。在带动群众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运输公司每年可为社区创收40万元左右。四是兴办商贸、三产服务业,增加集体收入。葛塘村着眼长远,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对纵楼大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综合大市场。大市场建成以后,可提供摊位1500余个,预计年均可增加收入30余万元。
四、民主管理,强化监督,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水平。
在积极探索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的同时,我镇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一是规范财务审批。村级财务开支采取联签会审制度。1000元以内的资金由书记、主任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审核后,报镇三资代理中心主任审批。1000元以上5000元以内的,除上述程序外,还要包村主要领导审批。5000元以上的,必须走“四议两公开”程序,按照“三重一大”相关规定办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报批机制,杜绝了资金滥用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财务公开。每季度把村财务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村居设有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年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镇还组织纪检、财政等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村财务的监督,纠正账目不清等不良行为,防止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