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39作者: 杜集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 信息来源: 杜集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发布时间:2015-06-23 |
杜集区位于淮北市东北部,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地处徐(州)淮(北)两市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北靠陇海线,东临京沪线,徐阜铁路纵穿区境,连霍高速、311国道沿区而行,处于相山和楼顶山怀抱之中,东西部与宿州市萧县接壤,北部与江苏铜山县、南部与相山区相邻,总面积230.2平方千米。
杜集区于1980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981年4月,由萧县划归淮北矿区的朔里、坡里、钱楼、窦庄、北山人民公社及毛庄、牛眠、吴庄人民公社的部分大队组成。1984年3月建立全职能区,辖郊区所属的杜集、高岳乡与实行以矿带社的北山、钱楼、朔里、坡里、窦庄、牛眠、毛庄、孟庄乡及高岳、矿山集、杜集3个办事处。同年12月,高岳乡改为高岳镇,杜集乡改为矿山集镇,窦庄乡改为石台镇,朔里乡改为朔里镇,毛庄乡改为段园镇,辖5乡5镇。1992年,区划调整为高岳、矿山集、朔里、石台、段园5个镇。2006年区划调整为朔里、石台、段园3个镇和高岳、矿山集2个街道办事处,辖91个村、20个居民委员会。2007年9月,区实行村级区划调整,全区合并为39个村(居)。至2014年12月全区总人口总人口29.59万人。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回、满、壮、蒙古、侗、畲、傣、黎、朝鲜、布依、哈尼、土家12个少数民族。
区境除东、西分布着30多个由寒武奥陶系列组成的山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1/8800,西部相山,主峰海拔342.8米,东部楼顶山,主峰海拔288.2米,中部平原占全区面积的86.8%。
境内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形成龙河、岱河、闸河3个水系,总长164千米。水域面积1.58平方千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为0.45亿立方米。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湖泊21处,平均水深2.4米。
杜集区土属主要分为淤土、两合土、沙土、飞沙土、碱化潮土等5个,其中两合土最多,碱化潮土次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4.8℃,其中:1月平均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1.5℃(1972年6月1日);年均日照时数2277小时,生长期年均310天,无霜期年均202天,年均降水量823.4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441.4毫米(1963年);全年主导风是东南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水稻、棉花、油菜、芝麻。早在清乾隆年间列为贡品、闻名遐迩的“大庄葡萄”,就出产在段园镇。
杜集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铜、铁、高岭土、煤层气、石灰石等13种矿藏,已探明原煤储量约21亿吨,石灰石储量2.9亿吨,水泥炭岩2.5亿吨,铁矿石1900万吨,均系品质优良矿种。
区境交通发达,徐阜铁路、连霍、合徐高速公路、311国道、202省道和横贯区境的6条公路主干道、8条公交线路、2条客运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区39个村(居)在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有绳”到“无绳”通讯的转化,区辖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可与国内外直拨电话,上互联网交流。
杜集区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耕耘稼穑,繁衍生息。境内出土的状如结绳、游弋盘旋的楼顶山岩画就是明证。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文化名人颛孙师晚年及其后世子孙就生活在境内的学田村。汉时实行分封制,梧候阳城延的封地梧国(后改为梧县)即境内的梧桐村。北山的汉画像石、刘窑的汉墓群的出土,印证了西汉时期的文化发展。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勤劳的杜集人民在民族兴衰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生活着、抗争着。同时也铸就杜集人勇敢坚毅的性格,故多有英雄豪杰崛起于陇亩之间。如程村人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程继孟,不堪忍受当时腐朽王朝的残酷压迫,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打土豪、开仓济贫,起义队伍扩大到10万之众,重创了明王朝的统治;抗战时期,1938年5月18日,日本侵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故土城郊,朔里镇丁庄人王雪琴带领2000多名将士“势与萧城共存亡”,为保卫家园流尽最后一滴血。日本侵略军在牛眠、吴双楼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杜集人民于屈辱中觉醒,在杜集、罗里等地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44年8月23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在小朱庄全歼亲日顽军司令王传绶一个纵队。淮海战役期间,仅朔里区就支前粮、面120万斤、军鞋5万双、民夫2000人,担架370副、牛车898辆、修路117.5公里,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杜集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隶制沿革多属“文献之邦”的萧县,杜集人既秉北方人坚强之性格,又有南方人灵秀之气质,集南北方人素质之优点,故又不乏名流学者奋起于清寒之门,可谓地灵人杰。这片古老又丰腴的土地,既走出了新中国将军薛复礼、杨旭华及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郝圣琦等,又孕育出一代雕塑宗师刘开渠、表演艺术家刘世龙,社会学家邓伟志等社会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