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9 信息来源: 杜集区残联发布时间:2015-04-01 |
民生工程撑起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蓝天
------杜集区惠残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近年来,杜集区大力实施惠残民生工程,扎实开展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贫困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贫困精神病人药费补助、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惠残民生工程,为残疾人撑起一片生活的蓝天。
一、普惠加特惠,提升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矿山集街道南山村31岁的王宾因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一级残疾,家里收入的顶梁柱没有了,2个未成年的孩子上学、生活都成问题,日子变得十分困难。通过低保普惠政策解决吃饭问题,办理了残疾证后,被列为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对象,2009年以来,每年可以领取600-800元的生活特困救助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生活困难局面。王宾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像王宾这样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还有很多。2014年,全区有2330名城乡二级以上(含二级)贫困残疾人每人获取800元的生活特困救助 ,有853名城乡三级贫困残疾人每人获取400元生活特困救助。2014年5月底,救助资金一次性全部打卡发放到位。该项工作自2009年实施以来,共救助贫困残疾人15200多人次,发放救助金约967万元。特惠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改善了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复明工程,照亮贫困白内障患者前行的路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一般病程缓慢,已成为人们致盲的首要因素。由光明变黑暗,给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困难。高昂的手术费让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为使广大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重新走入社会,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原则,切实履行“民心工程、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出台了实施方案,对全区5个镇(办)范围内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入户调查,摸清白内障患者的基本状况。同时协调市人民医院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筛查,对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专家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为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014年完成65例手术,晶体植入率100%,脱盲率100%。65名患者彻底告别黑暗,过上幸福生活。高岳街道双楼村的74岁的任予新老人,白内障手术后能帮助儿子看护鱼塘,不仅自己行走自如,而且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从2008年以来,共655名贫困患者得到了免费治疗,重见光明,社会反映较好。
三、抢救性康复,为残疾儿童铺平成长路
高岳街道李洼村残疾儿童方振,2006年出生,3岁时发现耳聋,平均听力损失在100DB以上,4岁时进行抢救性康复,做了人工耳蜗手术,术后在淮北市聋儿语训中心进行了康复训练,效果极好。方振能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且在语训中心学到了很多知识。2014年9月,走进了淮北市翠峰路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习,像正常人一样融入到社会中。
像方振一样,2014年全区有57名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及时得到了医疗康复训练救助,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适配了人工耳蜗、助听器、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据市定点康复机构负责人介绍,通过康复治疗,很多小朋友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有些原来不会走、起不来,现在能站起来慢慢走了;有些不会说话的小孩,通过我们语言训练,也慢慢能讲话了。”同时,随着每年救助名额的不断增加,受益儿童不断增多,解决了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教育问题,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探索了一条以项目为抓手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路子。2012年以来,全区有136人次参加了抢救性康复项目救助。
四、药费补助,缓解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服药困难
贫困精神病人药费补助是改善患者基本医疗状况、保障康复治疗、减轻家庭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杜集区高度重视药费补助工作,对申报的补助对象逐一审核,做到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质量。2014年,全区共向35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发放了补助资金35万元,每人每年1000元。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的实施,满足了许多贫困精神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大大缓解了他们经济困难,得到了社会和患者其家人的衷心拥护,维护了社区和邻里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稳定。
洒下一份阳光,收获满园芬芳;坚定一个信念,共铸和谐篇章。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残疾人朋友幸福的笑容和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也为杜集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赢得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