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49 信息来源: 淮北日报发布时间:2014-01-03 |
杜集历史悠久,是孔子的弟子十二大贤人之一颛孙子张出生地,一代雕塑宗师刘开渠的故乡,革命先烈杜枫、薛复礼的家乡。就是这块有着深厚底蕴的土地,孕育了杜集的好人情怀。
杜集区有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1人荣获省、市级道德模范称号。翻开一页页的名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勇救落水儿童的13岁少年孙兴,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杜集小伙王东、王方、姜恒……他们如点点繁星,点缀了人们明净的心空,引导着社会向善的力量,并让爱心在全社会传递。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心中有爱,就会泽惠众生。正所谓大爱在于无形,而存于心间。
走近这些好人,人们的心弦被深深地触动。
矿山集办事处退休教师石宗宏,退而不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义务植树造林,长年吃住在山上,让一座昔日200多亩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并带动了村民承包荒山发家致富的热潮,创造了“绿色奇迹”。
杜集区朱庄实验小学教师牛素萍明知男友家有偏瘫卧床的老人,仍义无反顾地选择承担,婚后近20年为婆婆端屎倒尿,始终陪护左右,从无怨言,并且与妯娌和睦相处,使全家充满了无尽的幸福与温馨。
在嘉兴打工的石台镇人姜恒傍晚下班,赤手空拳勇斗劫匪,自己却深受重伤,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汉子的热血情怀。
一位好人,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用微小的力量坚守着道德的高标准,诠释了浓厚的人文情怀,成为杜集文明创建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繁花似锦,离不开沃土的精心培养与呵护。杜集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宣传实践新时期“杜集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建立“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培育机制,打造“精致淮北、美好杜集”靓丽形象,全区“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道德模范不断涌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正是基于此,杜集区重阵地抓典型,不断加强各类公民道德建设教育阵地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阵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道德讲堂”的举办,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文明圣火——每年有3万余人次受教育,明方向。
宣传舆论阵地坚固了,夯实了精神家园的堤坝——先后制作以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公益广告800余幅(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引导群众践行“市民文明公约”“职业道德守则”“家庭美德守则”和“社会公德守则”,持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好了——建成12所“乡村少年宫”,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家长学校在学校和社区实现全覆盖。全区有各类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站、室)6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共3所,每年免费接待未成年人达5000余人次。
“即便是工作再深入,也需注重创新形式载体。”言为真知,道明真谛。
杜集区建立建全广泛评选“身边好人”机制。用榜样力量推进杜集道德建设,大力选树百姓典型,用身边典型引人向善向好,以凡人善举引领道德风尚,发动全区群众积极参与“中国好人榜”评议推荐活动。广泛组织“身边好人”巡讲。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巡演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组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等活动,每年集中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身边好人”事迹。充分发挥报、网、视频等媒体资源作用,大力宣传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
“在下步工作中,杜集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基础,丰富载体,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放大好人效应,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进步。
好人是一抹晨曦的温暖,好人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杜集区,因好人而变得美丽而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