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814 信息来源: 淮北日报发布时间:2013-06-25 |
麦子已收完,秋季作物也已种下,村民们可以暂时歇一阵子了。
然而在杜集区朔里镇沈集村,不少村民却还在大棚里忙活,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这不,才运走一车吊香瓜。”说这话的是沈集村村委会主任沈云思,“现在这吊香瓜是第二茬,前阵子已经摘过一茬了。收益还行,上门的收购价大约在每斤1块5毛多。这瓜甜着呢,可好吃了。”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摘下几个吊香瓜,请大家品尝。
“真不错,甜甜的,好吃着呢。”记者不由得赞叹道。
沈云思介绍说,种瓜最费劲的就是修剪多余的枝杈,那得一棵棵地弄,着实熬人呢。再就是授粉,都是人工操作,挺累人的。不过,现在收获了,心里很开心,一个大棚能收一万多斤呢。再过一个星期,这第二茬吊香瓜就全部熟了,卖完之后就得拔掉瓜秧,换种辣椒或者花菜。
在另一个大棚里,陈记侠带着几个人正在育辣椒苗。陈记侠今年承包了15个大棚,忙得不亦乐乎:“一周后吊香瓜下去了,这些辣椒苗子也就育好了,正好接上茬。”在她脚下,一个黑色的育苗盆里已经填上了育苗基质。
陈记侠捻起一粒辣椒种子,放进育苗盆里。等育苗盆里所有的凹坑都放进了种子,她便在上面洒上一层育苗覆盖料,浇一遍水……陈记侠拍拍手,笑道:“这就行了,一个盆的辣椒苗种好了。这个品种的辣椒皮薄、有点辣味,适合咱们这边人的口味,销量还是不错的。”大棚的另一头,一个个育苗盆整齐地排列着;几天后,鲜嫩的苗子就能钻出来。等到10月份,辣椒就可以上市了,到春节前能收三四茬。
不光是陈记侠在忙,同样承包了15个大棚的沈志磊也在不停忙碌着。2010年,沈志磊就开始干了,这两年可没少赚钱。
说起这两年的收成,沈志磊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村民的幸福感,来自于村里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沈云思告诉记者,以前沈集村都是种传统作物,村民们辛苦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2010年,村里决定引导大家发展设施农业,种大棚菜,并组团到全国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 山东寿光考察,长了不少见识,学了很多技术。
当年10月,沈集村首批流转了100亩土地。那阵子,村领导可没少费心,全力推动大棚建设,力争把这利民惠民的好事办好。很快,电通了,路铺好了,配套设施全部到位。
随后,村里采取分户自建 的方法,让有承包意愿的村民建起了36个大棚。
就是这36个大棚,成了沈集村领导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一个“起点”。
说起那时的情况,在大棚里忙着的沈长远感受颇深:“当时俺承包了两个大棚,整个人就被‘拴’在大棚里了。不过有付出才有回报嘛,2011年黄瓜行情好的时候,俺卖了两棚的黄瓜,收入5万多块钱呢。”这两年沈集村又流转了不少土地,还是采取分户自建的方法,把大棚承包出去,让更多的村民受益,沈集村还为自己的蔬菜瓜果注册了“沈集湖”商标。
如今,沈集村共流转了500多亩地,全部用来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承载起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吊香瓜丰收让村民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