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0004 信息来源: 淮北日报发布时间:2013-06-04 |
杜集区南山村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纪实
南山腰鼓队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
白天摸锄头,晚上“垒长城”。这是过去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少出现的景象,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让许多农民感到极度空虚和无聊。
而如今,跳舞、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已经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杜集区矿山集办事处南山村农村文化活动的快速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日子更加多姿多彩。
广场舞,舞出幸福生活吃过晚饭,许多村民还在屋子里坐着闲聊。此时的南山村村部广场上,骤然响起了韩国流行舞曲《江南style》的声音。
快节奏的音乐,动感的舞姿……这一切,瞬间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走,看看去,听说跳得不错啊。”人们相约前往。
在广场上,20多位村民在领舞者的带领下,伴随着强劲的音乐,奔放地舞动着。
“好,真不错。”村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
李彩云是领舞者之一。在村里,李彩云很出名。名,就在于跳舞。“跳得好,才有名气啊。”李彩云自信地说。
说起跳舞,李彩云坦言:“真没时间。但我喜欢这个,我觉得通过带领大家跳舞锻炼身体,总比坐在桌前打麻将好吧?”这就是李彩云的初衷。没有教材,李彩云就从网上下载,自己学会了,再带领大伙一起练习。
“只要是流行的歌曲舞曲,俺们都是及时学到手,让大家有个新鲜感。”李彩云说。
要说练习广场舞,30多岁的刘梅是其中的一位热衷者。
“不接孩子了,你去接,俺去学舞蹈。”刘梅总是这么命令老公。老公体贴地笑了:“行,俺去还不成吗?你就学去吧。”刘梅乐了,跑到广场,拜师学艺去了……“你看啊,这步子得这么走,要跟随着节奏,放开点……”李彩云很乐意教这个徒弟。
刘梅好学是出了名的,人家跳到晚上10点就走了,她还缠着老师一起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像刘梅这样爱好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跳得还真不赖。
李彩云很是开心。农家书屋,村民的“精神粮仓”别看这只是一间屋子,里面书籍、电脑什么都有。
这里,是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念想”。
“进来吧。”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石琮准时打开门,欢迎大家的到来。
留守儿童小雪跟着其他人 走了进来。小雪是石琮的联系帮扶对象,也是石琮最牵挂的人。
9岁的小雪最喜欢到村部来了,在这里既能看到石琮阿姨,又能看书。
石琮告诉记者:“自打农家书屋开办以来,村里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看书。”书屋有点儿独创的因素,在一面墙上,挂着潜望镜等科普物件。
“不看不知道,现在俺才知道那个潜望镜是咋回事了。”困境儿童小翔总是喜欢摆弄那些物件。
很多儿童都喜欢那些科普物件,在那里他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不仅如此,大人们也是这个书屋的常客。
这不,石启行就是其中一位。他家的土地被征用了,就养一些家禽,再打点零工过日子—— —
生活虽然不是多富裕,但也不缺吃不缺穿。因为养了家禽,石启行喜欢到农家书屋翻看一些养殖类的书籍,多学点养殖知识。
“前阵子因为禽流感,家禽不好卖,不过俺还是有信心的。这不,禽流感基本过去了,俺还得好好养俺的家禽。”腰鼓,奏出新生活美妙乐章咚咚锵,咚咚锵……在村部广场上,南山村的腰鼓队拉开了阵势,敲起了震天的锣鼓。
别小看这支20多人的腰鼓队,那可是名声在外。
打腰鼓,是已经沉寂多年的一种文艺形式。而如今,南山村已经将之作为一种引导村民业余生活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高秀英— 一位痴迷于此的腰鼓爱好者,已然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得打腰鼓去。”为了学腰鼓,高秀英居然把一岁多的孙子也带去了。
这边,高秀英跟着舞曲,有板有眼地学起来。那边,小孙子也开心地跟着蹦蹦跳跳……高秀英痴迷了,连做饭的时候都踩起了“鼓点”,当然菜也是炒得没了谱,成为善意的笑谈。
不过,高秀英不以为然:“俺自打练起了腰鼓,这手脚利索多了,一些小毛病也没了。”申淑侠也是个痴迷者,一旦哪个动作没有掌握好,那就急得不轻,就算在办公室里,时常都会发出一些鼓点的声音,手舞足蹈起来……平日里,这一群姐妹们在练完了腰鼓后,总会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地拉家常或者开玩笑,就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感情、愉悦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