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095 信息来源: 杜集区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2-01-20 |
201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扎实开展“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努力实现一个突破(即:城镇化建设新突破),推动两个提升(即:园区形象提升和产业层次提升),抓好三个集中(即: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全面掀起新一轮“大投入、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高潮,努力“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增长16%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积极实施工业提升工程,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实现工业发展的大跨越,努力打造工业强区。
以项目建设促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坚持抓开工、促在建、保投产。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实现山河矿装一期、天象龙盟一期早日达产;确保安徽机电、众城水泥二线建成投产;扎实推进阳光机电、大淮海机械城、启鑫龙湖等项目快速建设。积极谋划、储备和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力争新增规模企业23家,总量达到15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增长40%以上。
以企业培育促转型升级。坚持扶优、扶大、扶强,认真开展“机关干部驻点帮扶企业”活动,积极支持安徽机电、山河矿装做大做强,驻点帮扶天象龙盟尽快达产,加快阳光机电、中芬矿机等优势企业上市步伐,推动安徽机电与美国久益、瑞武机械与徐工集团进行技术和资本深入合作,提升产业层次,打造行业“航空母舰”。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支持更多企业加大投资、加速扩张,培育更多骨干企业。积极探索民间资金运作模式,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作用,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以科技创新促转型升级。全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机械制造领域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广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用足用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政策,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凝炼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在高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等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就地转化应用上有新突破。努力形成山河矿装、天象龙盟、安徽机电、阳光机电等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优势竞争力的高新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众帮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第二,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彰显东部城区新魅力。围绕实现城镇化建设新突破,加快东进步伐,以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实现新区功能的大提升,努力打造宜居新区。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东城新区规划设计,协调推进城市东进,积极实施杜集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建设,加速推进高岳、矿山集组团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全面拉开东部新城建设框架。
着力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完成50万平方米房屋征收工作,力争淮海东路、新湖路、学院路、光明南路、开渠东路、东山北路、省道202北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超前谋划龙山北路、新湖北路、青年路等主干路网,争取早日纳入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加快商贸地产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品牌商贸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华松集团总部尽快落地。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龙溪水岸二期、博和家园、新湖路安置点等项目竣工,滨湖新城四期、赵庄、东山北路安置点等项目开工建设。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实施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修复工程,加强生态水网改造,加快推进东湖湿地公园治理工程和龙岱河景观带建设,加大东部荒山绿化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彰显生态特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拳治理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把东部新城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新城、和谐新城、魅力新城。
第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激发开放发展新活力。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意识,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努力打造宜业新区。
全力以赴主攻重点产业。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围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行业协会的对接合作,密切关注世界500强,紧盯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选商选资,抓好集群配套,完善产业链条。主攻重点区域,立足长三角,拓展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东北重工业基地,加大以商引商、产业招商力度。确保全年到位内资85亿元、外资3600万美元,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19个。
下大力气提升园区形象。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全面启动开发区升级工程,抓好园区提质扩容,完善金融网点、担保公司、公租住房等服务配套,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主入口标志性工程,建成110KV变电站,筹建开发区创服大厦,力争省级开发区“去筹”转正,积极争创省级煤机装备优秀产品示范区和省级矿机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全力争创国家级矿机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拉开段园工业集中区建设框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筹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造引领杜集崛起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抓好杭淮纺织工业园提升改造工程,增强集聚功能,与龙湖工业园联手建设千亩轻纺园,形成纺纱—织造—印染—服饰配套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的纺织基地。顺势而为、全力推进徐淮交通和产业融合,超前谋划、积极融入徐淮工业走廊建设。
千方百计抓好项目落地。梳理跟进意向项目,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加快推进落地项目,尽快把意向转化为合同,合同转化为开工,开工转化为投产达产,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抓住工矿废弃地利用试点机遇,积极推进农村整村整治工作,切实抓好土地增减挂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努力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力争开诚机器人、尤恩叉车等重大意向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第四,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面貌新改观。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区镇(办)一体,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惠民工程的大建设推进城乡面貌的大改善,努力打造和谐新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完善村居布点规划,开工建设东庄、圣庄、六和新村二期等居民集中区。整合教育、卫生、广电等公共资源,加大道路、给排水、垃圾清运、网络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居民集中区功能。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全年复垦整治土地2000亩。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2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涵闸、灌溉站等水利工程。解决1.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高标准推进,进一步夯实创建硬件基础,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文明创建成果。
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完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积极探索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努力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十二五”末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拓展农业增收空间。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朔里沈集、石台红硕、高岳双楼3个国家和省级2000亩现代标准化蔬菜园建设。连体培育以朔里沈集湖、石台红旗湖为中心的1万亩现代农业区。完善提升沿北外环4000亩设施农业带。巩固发展段园国家级万亩标准化葡萄示范区,全面提升食用菌种植和水产养殖水平。加快建设东部山场1000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东山2万亩生态经济林带,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新兴农业产业。创建永旺肉鸭、众和商品猪等6个国家和省级标准化养殖场。推动六和勤强二期早日开工,做大做强肉鸭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培育12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第五,强力推进民生改善,推动幸福指数新提升。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资金的大投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努力打造幸福新区。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100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86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人。下大力气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参保工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鼓励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保障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大病救助能力。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确保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全面建成,1700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00套公租房开工建设,700套廉租房全面竣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开工建设杜集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开展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推行“在地统计”和“企业一套表”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全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抓好《杜集区志》出版工作。加快高岳榴园公墓建设,做好石台梧桐山公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审计、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作,重视和推动妇女儿童、老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腰鼓文化,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的作用,激发群众文化活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杜集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打造群众的文化精神家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商业、科技、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文化软实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动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杜集”,扎实推进“平安杜集”建设。大力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和药械市场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案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