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259 信息来源: 杜集区档案局发布时间:2011-06-22 |
民俗方言
当地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杜集区地处萧、濉两县结合部,兼有萧南濉北的风俗民情,且互相杂糅产生变异。建区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有风俗中违背科学、封建迷信、陈腐保守的部分逐渐被革除。且杜集区地接市区,现代城市的文明不断濡染区民,当地民俗社风也逐步趋于科学、文明、健康、向上。
民 俗
一、岁时节日
[传统节目]
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杜集区旧俗,过春节称“过年”,“年”从
元宵节
儿童在元宵节极为活跃,挑灯笼,放花筒,玩式繁多。近十几年来,儿童的灯笼已由篾扎纸糊变为塑壳灯笼,形状或鲤鱼、或动物、或水果,千姿百态。灯笼内也不用蜡烛,而是装上灯泡,杆上装有电池、开关,既安全又不怕风吹。燃放各式各样的“花筒”、“起花子”,如“蝴蝶花”、“小蜜蜂”、“云雀”、“十珠连环”、“一步登天”、“蛟龙出海”等,五彩缤纷,奇艳无比。
近市村镇,有不少人或骑摩托,或搭出租车到市里,看市政府安排燃放的礼花焰火。
元宵节这天,出嫁女子不在娘家看灯,说是“看了娘家的灯,死她老公公”,意在约束出嫁女子与婆家人元宵同乐。元宵节的食物,农村多“包角子”,即擀成圆面片包上干菜,做成半月形的食物,趁蒸灯时蒸好食用。近年城乡也有不少人买来汤圆煮食。
归宁日
二月二
出嫁女子不在娘家过二月二,说是“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
以上旧习现已无存,这时农村已开始忙春耕,而且,“过了二月二,百虫出蛰”,农作物和果树要开始防治病虫害了。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不定。杜集区有关清明的习俗多与寒食节有关,插柳源自为春秋时晋臣介子推招魂,吃提前煮熟的鸡蛋、不动烟火源于介子推自焚于绵山之忌,为已故亲人扫墓焚化冥纸与介子推忌日的祭奠活动有一定联系。清明节前几天,人们忙着添坟烧纸,“早清明,晚十一”。现在依然有人头天傍晚就在屋檐下插上新柳,目的不在为谁招魂,而是为给庭院住房增添春色,不插柳的不热爱生活,“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大黄狗”。机关、部队、学校都在这一天为烈士扫墓献花圈,或举行其他悼念缅怀活动,寄托人们的哀思。
端午节(端阳节)
中秋节
十月一 鬼节。该日前,为已故老人焚送寒衣或烧冥纸。
[法定节日]
元旦 公历元月一日。此日全国放假1天,机关单位挂宫灯彩灯,张贴标语庆祝。农民买肉买酒享受,以示“过阳历年”。
国际妇女节 公历
国际劳动节 公历
国际儿童节 公历
建党节 公历
建军节 公历
教师节 自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规定为教师节,学校放假l天,开会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
国庆节 公历
法定新节日因具有特殊意义,城乡青年男女挑选某节日办理婚事者渐多,如元旦、国庆节、五一节、五四节等。
[外来节日]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渐多,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渐渐传到中国并被接受。
情人节 公历
母亲节 公历6月份第2个星期日。子女为母亲买衣服、食品或其他礼物表示孝心,母亲和子女会餐一顿。
圣诞节 公历
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无论什么节日都是美食节。
二、礼仪民俗
诞生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婴儿已全部在医院出生。婴儿出生后,不再穿“土裤子”。产妇在“月子里”忌到别人家的旧习农村尚有。孩子出生6天,父亲带上染红的鸡蛋、书本(示生男)或花(示生女)到外婆家报喜,外婆家把红鸡蛋分送近房并约定时间(孩子出生的第九或十二天、十六天)到婴儿家贺喜,称“送粥米”。所带礼物一为鸡蛋红糖米面等产妇补品,一为婴儿衣裤小车手镯项圈等。婴儿家备办筵席招待贺喜的亲友,奶奶或妈妈抱出孩子让外婆家“看看”,舅父舅妈掏“见面礼”。
婴儿满月,舅舅来接,称“接挪窝”。婴儿头盖红布,持桃条儿“避邪气”,鼻梁上抹一点黑,称“打狗”;在外婆家住3日后,孩子爸爸来接回,仍旧红布桃条,鼻子上抹一道白,“黑狗来白狗走,小孩活到九十九”。孩子的奶奶出家门远迎,说是“大大接,奶奶迎,孩子活到一百还挂零”。
婴儿满月,拍照留作纪念。
婚嫁 当今社会,婚嫁习俗新老并存,形式多样。
(一)确定婚姻关系。大多数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确定婚姻关系,称为“自谈”。少数青年通过亲戚、同学、同事或朋友介绍对象,约定“见面儿”,以后自由相处,介绍人不再参与。个别青年到市里婚姻介绍所登记挂号,由婚姻介绍所斟酌搭配介绍,极少数通过报刊杂志电台“征婚”。在确定婚姻关系前后,男女青年一般会带上对象让父母看看,征求父母的意见。
(二)登记。举行结婚仪式前几个月,青年男女一般会进行婚前身体检查,再持有关证件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登记领证后法律即承认为合法夫妻,在农村,登记这天由男方请双方父母、哥嫂等聚餐,登记后,男方仍然要给女方置办衣服饰物,给一部分钱作为“彩礼”,然后双方商定结婚的日子。
(三)举行仪式。举行婚礼的样式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选择出外旅游“度蜜月”,也有单位或政府部分在特定节日组织举行“集体婚礼”,家住城镇的工作人员或其子女结婚,一般在饭店酒楼宴会厅举行简短仪式,设宴招待前来“喝喜酒”的亲朋、同事、同学等。农村青年结婚因袭旧俗在家举行,礼仪废除“过轿”、“蒙脸红”、“哭嫁”、“添胭粉”、“分大小”等旧习,一般由男方派轿车接新娘,新娘不穿红而穿白色或淡红婚纱,男方选未婚少女二人接新娘,新娘挑女友二人为伴,到新郎家去,举行简单仪式,新郎新娘并肩站立,向父母亲友鞠躬,入洞房,同学、老表闹洞房,仪式即告完毕。整个过程除喇叭奏乐外还要录像,并刻制光盘以留纪念。仪式举行后,“办大席”招待亲友,新郎新娘敬酒。
(四)回门(认亲)。结婚后,原旧习于次年正月初四新娘到娘家“回门”、新郎首次去岳父家“认亲”,现已改为结婚第二天。是日,新郎新娘带上丰厚的礼物(鸡、鱼、酒等)到女家,女家盛宴待“客”并请人“陪客”,岳父岳母给新郎“见面礼”。新郎新娘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早回,“回得晚了瞎老婆婆的眼”。
结婚第三日,农村仍有个别让新郎新娘到坟地给已故长辈“烧喜纸”。
过生日 中年以上人群无过生日的习惯和要求,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男女乐此不疲,儿童仿效,父母也乐于为婴幼儿过生日。是日前,邀请要好同事、同学、朋友,当日,来人带生日蛋糕或其他礼品祝贺,围坐后点燃彩色蜡烛(蜡烛支数为年龄数)遍插蛋糕上,同学朋友同唱“生日歌”祝贺,吹蜡烛,分食蛋糕,然后设宴招待来人,酒足饭饱后唱歌跳舞,尽欢而散。
过生日有的在酒店举行,有的在家举行。
贺喜 本人或子女考中大学、参军、升职等喜事,向同学朋友报喜,在约定时间,同学朋友或父母的同事、战友、朋友前来道贺。来人带数量不等的礼金或礼物以表心意,事主设酒宴招待。
此风有蔓延之势,亦有少数人依此方式敛财。
三、丧葬礼俗
本区旧式丧葬仪式远较婚式繁琐,礼仪亦远较婚式复杂,稍不谨慎极易引发亲友矛盾。现旧习虽大部分革除,在农村仍有部分沿习,以致机关、城镇与农村各种礼俗共存。
机关工作人员去世大部分在医院,原工作单位及其亲属作短期准备后,遗体即移送殡仪馆,单位和遗属共同商定在近两三天内的具体火化时间,然后分头通知亲戚及死者生前故旧。届时,亲友故旧来市殡仪馆,死者亲属戴黑纱,吊唁者挂白花,逝者卧于鲜花丛中的玻璃棺内,奏哀乐,原单位代表简介死者生平事迹,死者子女向吊唁者致谢,吊唁者陆续与死者遗体告别,然后进行遗体火化。
来吊唁的单位送花圈挽幛及一定慰问礼金,个人只送礼金,死者家属不必安排酒饭招待客人。
尸体火化后,骨灰装进骨灰盒,盒呈长方体,雕以花纹,可嵌照片,质地有木、石、汉白玉等不同,价格三五百元乃至数千元不等。骨灰盒一般存于殡仪馆专用大厅,若干时日后,亲属再将其移送公墓安葬或送祖籍安葬。
城镇居民去世,除住楼房二层以上者,一般在家中停尸,死者身盖被子并以白纸蒙面,设供桌,上列酒肉果品,燃白烛,并通知亲友。次日,死者亲属及部分亲戚跟随灵车送遗体火化,不作遗体告别。尸体火化后,其子女领回骨灰盒重在家中设位祭奠至第三日。三日后,有的送公墓安葬,近山者亦有在山上觅地安葬。
丧葬期间,死者子女晚辈有穿白鞋的,也有戴“孝”字黑纱的。吊唁者送花圈、礼金,事主小规模地招待来客。
农村居民去世,仍沿袭旧俗。老人临终前一刻,由子女将床榻移于正屋当门,老人“寿终正寝”后,举家痛哭。接着,为死者盖“蒙脸纸”,床头放一专供烧纸的“老盆”,各门均贴一张白纸。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派人通知亲戚,称为“报丧”。
死者的儿子称“孝子”,头戴白色大“孝帽”,帽边两耳部位各附一小团棉花,身穿白色“孝氅”,腰扎麻绳,足穿全白鞋,按长幼依次跪于灵前“守灵”。
死者女儿、媳妇白面巾顶头,穿大白褂、白鞋。待有人吊唁时,按男女不同分别由孝子或孝女、孝媳陪哭。
孝子不准出“棺屋”,整个丧仪过程由孝子请村中年长或有办理经验者代为操持,称为“老执”。
次日称为“正客”,亲友大都在这日来吊唁,所带东西为礼金、花圈、冥币草纸之类,女儿、外甥及女性死者的娘家人等近亲往往还要送猪头三牲礼盒、幛子、镜框等。死者后辈均戴孝,孝帽大小、孝巾宽窄因亲戚远近而异,尸体火化也在这日举行,孝子领回骨灰盒后仍送“棺屋”,置小方桌上供祭奠。
第三日出殡。杜集区农村仍有将骨灰盒装入木棺土葬的,也有以砖石水泥预砌墓室将骨灰盒置于墓室的,先进的村建有骨灰堂,供村民安放骨灰。
早饭后,将棺材或置放骨灰盒的方桌抬出棺屋,按亲疏远近哭拜称“路祭”,棺木启动称“发韧”。然后,摔碎“老盆”,子女亲戚扎送的纸幡、纸洋楼、电视机、洗衣机、轿车等由人扛着前头开路,也有扎纸马、纸牛、纸人者,其他多为花圈、“摇钱树”之类,次接喇叭队伍,后边长子孙扛招魂幡,孝子由“老执”弓|领并指挥棺木或行或止,棺后跟着孝女、孝媳及其他亲属,看热闹的夹道跟随,浩浩荡荡前行。
到了墓地,仍按“路祭”方式进行“陵祭”,棺木下地后,置“阴阳瓶”,砖瓦弓箭,上覆芦席,草草掩埋。同时,焚烧纸人纸马花圈,孝子一一叩谢亲友。葬后三日,孝子来将坟筑好,称为“圆坟”,以后每隔七天来烧纸一一次,满“七七”止。
家中死了老人,三年内不贴红春联。
四、生活民俗
衣食住行
(一)衣帽鞋袜 本区人男性衣色较为单调,现仍以蓝白灰为主,女性衣色比较活跃,因爱好不同而五彩缤纷。男性衣式原以中山装、青年装为主,现主流为西装、茄克衫,夏季穿短袖衬衫;女性衣式繁多,下身以短裙为主,冬季穿各式外套,夏季穿露颈露肩低胸上衣。本区人衣服质地原是细棉布,后争穿化学纤维织品,如的确凉、涤纶等。近年来崇尚全棉织品,毛料、羽绒、真丝等天然织物。建区前,男女服装多属自家裁剪缝纫,或送裁缝铺缝做,现已全靠购买成衣。经济条件优越者,购衣讲究品牌,当地人的品牌有罗蒙、梦特娇、衫衫、雅戈尔、雅鹿、恒源祥等10余种。
本区男女极少有人戴帽子,冬季女性常用连衣帽防寒。女性穿各式高跟鞋,男性以黑、绛色皮鞋为主,冬季穿保暖鞋,老年人仍有人穿芦花编织的“毛窝”。
(二)饮食 本区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日出后开始做早餐,正午做午餐,日落后做晚餐。本地为杂粮区,主食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豌豆、山芋等做成,建区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主要食用小麦、大米,偶然夹带一点杂粮“怀旧”或“改改口味”。本地人喜吃面食,如馒头、烙馍、菜饸、锅饼、油厚饼、大卷、窝头等,馍饭一起出的有饺子、面条、咸淡饼子等。赶集上店喜欢吃壮馍、烧饼、包子、糖糕、油条等。喜吃的蔬菜有辣椒、黄瓜、豆角、茄子、豆芽,儿童多不喜吃芹菜、香菜(芫荽);喜吃的加工菜类有粉丝、豆腐、豆瓣、酱等;荤菜类喜吃猪肉,年节必备;喜吃鸡、鱼以图吉利有余。“来客不买菜,鸡(急)等着”。赶集时喜吃“烧饼夹狗肉”,喜吃驴肉,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吃了驴板肠,忘了爹和娘”;喜吃禽类,“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饮酒喜饮濉溪大曲(今为淮北市口子系列酒)和萧县大曲(今为萧县岱河系列酒)。本区人好客,来人后极力劝饮,必使客人“接潮(带酒意)”方满足。近年,待客除白酒外还用各种啤酒。如有婚丧事或小孩“送粥米”、女婿“认亲”,当地人待客的最高档次为“三八席”,即八冷盘、八炒菜、八大碗烧菜。
(三)住房 建区前,本区绝大多数居民住房为土墙草顶起脊式,人口多的家庭有东西南北屋“四合院”,后渐次有人用砖在檐下砌三行,称“砖封檐”,再后来自制水泥瓦建土墙瓦顶房。建区后,绝大多数住房渐改为砖混结构房屋,房顶用
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多住商品楼套房,面积60至100多平方不等;城镇居民住“独院”,房屋为平房或二层楼房,拆迁安置户往往住多层楼房;农村居民为独院,住平房、起脊房或自建二层小楼。因采煤塌陷搬迁的村庄均作统一规划,房屋高宽、道路、排水、供电统一,近年的搬迁村规划为二层新式小楼。
(四)行路 解放后至建区前,本区运送货物走亲访友由肩担手提、徒步行走、四轮牛车拉运渐改为自行车、二轮平板车;建区后,道路建设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运货送物及收种均用汽车、农用汽车、小四轮、正三轮,赶集上市多用摩托车、自行车,老年妇女骑脚蹬三轮车,走亲访友以摩托车、自行车为主,进城主要乘坐各路公交车或长途客车,“打的”(乘出租车)成了时尚。另外,以营运为主要目的的私家微型轿车渐多,如“夏利”、“奥拓”、“捷达”、“昌河”,部分私家有“富康”、“奥迪”、“桑塔纳”甚至“别克”等高档车。
五、信仰民俗
本区人历来“讲究”不少,旧的喜忌好恶尤以老年妇女知之最详又极认真。改革开放后“老一套”革除不少,但新的崇尚好恶又随之产生。
孕产 女子例假称“身上来了”,月经带称“使换布”。少妇怀孕说“有了”,“有喜”。妇女生产也称“有了”,生孩子也说“扒毛娃了”。产妇未满月不准到别人家去,怕带给人家“晦气”。
婚丧 女子出嫁后不能再喊乳名,姓氏随夫家,娘家人根据其夫姓称呼她“老张”、“老王”。
人死不说死,老年人死称为“老啦”、“不在啦”,青壮年死称为“殇啦”,幼儿死称为“丢啦”。
长幼 公公不进儿媳卧室,哥哥不准进弟媳卧室。小姨子走姐家被认为“不光彩”,说“小姨子走姐家,越走越嗲啦”。晚辈不准和长辈开玩笑,说是“不知老少辈儿”。
畜禽 驴跑进别人家认为有灾殃,“驴是鬼”,要逮住剪驴耳朵。小偷偷鸡偷狗不偷猪,“猪是黑煞神”。杀鹅要到十字路口,认为“鹅有殃”。
语言 小孩子体重增加,要说“胖了”,不说“重啦”(有病重的嫌疑);对待病人,要说“快好啦”,不能说“治不好啦”;带着鸭蛋,要说带的是“青皮”;年节时油炸食物时不能说“油飞了那么多”,蒸馒头欠了火候不能说“都不熟”,隔日的肉不能说“能不能搁坏”,饺子下锅莫说“可别煮烂了”,儿童说了会受大人斥责。打烂了东西要说“卖啦”、“岁岁(碎碎)平安”。开车前或乘车忌说“顶架”等。近年来,说话有了新的忌讳和技巧。如女孩子上厕所说“到1号”、“唱歌去”。
色彩 本区人历来崇好红色、黄色,不喜白色(认为是丧服的颜色),青年女子结婚必穿红衣红鞋,两家贴红喜联;生了孩子门檐挂红布、煮红蛋,春节贴红春联等等。住房外墙及家具多用黄色。近年来,对于白色有了新的看法和喜爱,如女子出嫁选白色婚纱,意为洁白无瑕;居室内涂白色涂料,认为清洁光亮。
数字 旧俗,人们喜欢四数而不喜八数,来客要备四个盘,饮酒常说四两酒,猜拳有“四喜”、“四季来财”,节日吃柿饼,以图“事事如意”。认为八“扒扒撒撒”;洗脸不四人同盆,“八只手”;孩子不八岁入学等。近年由于粤语“八”、“发”同音,传至内地,人们盼发家发财,对“八”十分偏爱,而不喜“四”(四死音近)。由此,对其他数字的兴趣也增浓,在车号、手机号、固定电话号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如商人企业家多用“918(就要发)”、“518(我要发)”、“998(久久发)”、“8028(发了又发)”等,有车的多选“l68(一路发)”、“0098(动动就发)”、“166(一路顺)”等,好酒的选“7829(七八两酒)”、“8209(八两零酒)”等,也有活用四的,如“l498(一试就发)”。还有个别人用“4、7”昭示另类心理,如“3747(三妻四妾)”,“00544(动动我试试)”。
六、社会杂识
旧时,本区农贸市场中各行有行规,解放以后,特别是建区以后,各种欺行霸市、“吃钩补钩”、不公平、不明朗的陈旧行规和行人的“江湖化”服务方式均已革除,如:粮行已不用木板斗、柳条斗买卖粮食,统一改为磅秤明码交易;鱼行、青菜行均由卖方自备小秤出售,不再有“行人”;十六两老秤均已改为十两标准秤等。
但是,个别商品的交易方式仍然沿习旧式,如牲畜行,还有行人在买卖方之间沟通,传递价码的方式仍然在袖筒里用手指头“打码子”,个别行人利用这种暗箱操作法“吃大佣”。
三教九流之类的规矩产生了变化,特别明显的是“丐帮”。旧时丐帮约可分为三类,一类笨丐,听任施舍;第二类为艺丐,或说或唱,凭才艺要饭。第三类为霸丐,不给钱他们就“开刀子”,刀片划在脸上,借以吓人。丐帮乞讨时也有规矩,如到理发店乞讨首先要看看店前水盆里的水,是清水的可要,浑水则表明店主的技艺是自学的,没经过师傅,不可要:艺丐不可到药铺去唱,如去了,卖药的会搬出《本草纲目》让你唱(但如果艺丐真的能唱一阵,药店主定会多给钱且酒菜招待);霸丐开刀子不可到卖瓦盆的地方,因为卖瓦盆不吃那一套:“开出的血给你盛着”。
当今,“笨丐”也不是简单讨要,而多在车站讨钱;艺丐常在大街上拉二胡,吹唢呐,或唱流行歌曲;霸丐已不存在,市面上又多了两种乞丐:其一为残疾人,街头长跪,或一叩不起,面前放一小盆,静等有人施舍;其二为体面人,也是街头长跪,面前铺一张纸,纸上写道自己是上不起学的学生或父母病情危重,等待好人们“献爱心”。
本区集市店面的广告同附近市县大略相同,如理发店门前悬挂一绺头发,住客店门前悬挂灯笼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的广告意识逐渐增强,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店面广告也逐渐现代化,近年,大多用铁方管、合金铝等材料作骨架,用灯箱布、各类板材做载体,用即时帖、喷绘等方式制作商店门头、灯箱以招徕顾客。走村串户者也不再使用“货郎鼓”、“糖锣”、“香油梆子”之类旧式工具,而使用电喇叭,预先录音,反复播放叫卖产品或收购各种东西。店面开张,用长条幅、花篮、或请来军乐队造势。
方 言
本区地处中原东部,古来属政治家、军事家角逐之地,方言带有各地的遗痕。南宋及元朝,本地方言受蒙古、女真等外族语言的影响,在发音和辞汇方面多少留下了外族语言渗入的印迹。明初,大批晋南家庭迁民来到黄淮,我区不少姓氏家族为晋南移民,使本地方言又夹杂了晋南方言的成分。清军入关后,满族语言不可避免地对本地方言施加影响,民俗从满语中吸收、搬套了某些语汇,使本区方言更显多元化。如我区方言中“毛猴子”一词,据考证原为“麻胡子”。“麻胡子”系一麻脸胡人,面目可憎且残暴凶狠,为人所惧怕,故大人常用“毛猴子(麻胡子)来了”恐吓哭闹的小儿,沿传至今。本区方言中“格拔的(ge ba di)”有很好、较好的意思,但用任何汉字组词均无“好”的意思,由此认为“格拔的”系某外族语言“好”的音译。当地农民在耕田、耙地、打场时常哼“嘹嘹”小调,传说是怀念故土的思乡曲,颇有信天游的韵味,说明晋南语言文化渗入了当地。
1958年以来,各路“煤炭大军”云集淮北,我区属煤矿高度集中的区域,南腔北调的濡染,丰富了我区方言的辞汇,影响当地语言的发音。
尽管如此,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原因而相去不远。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本区方言正逐步向普通话演变。
一、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及整音不同四个方面:
声母不同:
在本区方言中,声母n不与i、ü相拼成字,当其相拼或i、ü作中介韵母时,“n”一律由舌尖前齿发声改为舌面上颚发音。如:女nǚ已、你nǐ、年nián等。
杜集区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声母差异对照表
声母 |
例字 |
普通话读音 |
本区方言 |
zh |
札 |
zhā |
zā |
|
镯 |
zhuó |
zuó |
|
斋 |
zhāi |
zǎn |
|
崭 |
zhǎn |
zǎn |
|
找 |
zhǎo |
zǎo |
|
筝 |
zhēng |
zēng |
|
支 |
zhī |
zī |
|
皱 |
zhòu |
zòu |
|
烛 |
zhú |
zǔ |
ch |
岔 |
chà |
cà |
|
柴 |
chái |
cài |
|
馋 |
chán |
cán |
|
抄 |
chāo |
cāo |
|
衬 |
chèn |
cèn |
|
匙 |
chí |
cí |
|
愁 |
chóu |
cóu |
|
炊 |
chuī |
cuǐ |
sh |
沙 |
shā |
sǎ |
|
筛 |
shāi |
sǎi |
|
山 |
shān |
sān |
|
捎 |
shāo |
sǎo |
|
生 |
shēng |
sěng |
|
诗 |
shī |
sǐ |
|
瘦 |
shòu |
sòu |
|
束 |
shù |
sǔ |
|
朔 |
shuò |
suǒ |
b |
捕 |
bú |
pǔ |
c |
触 |
chù |
zǔ |
d |
导 |
dǎo |
tào |
|
堆 |
duī |
zuǐ |
j |
辑 |
Jí |
jǐ |
|
浸 |
jìn |
jǐ |
|
歼 |
jiān |
qiǎn |
n |
嫩 |
nèn |
lùn |
r |
闰 |
rùn |
yùn |
韵母不同: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声音的另一种区别是韵母不同,其表现形式为增加1个元音,减少1个元音、改变1个元音及韵母全部改变。
1、减少1个元音。如“备、费、谋”,普通话读作“bèi、féi、móu”,方言读作“bì、fì、mú”。
2、增加1个元音。如“册、初、德、革、克”,普通话分别读作“cè、chū、dé、gé、kè”,方言则分别读作“cěi、chuǒ、děi、gěi、kěi”。
3、改变1个元音。如“麦、柏、国、血”,普通话分别读作“mài、bāi、guó、xüě”,方言则分别读作“měi、běi、guǐ、xiě”。
4、韵母全变。如“帛、佛、还、和、核、郝、科、墨、默、迫”等,普通话分别读作“bó、fó、hái、hé、hé、hǎo、ké、mò、mò、pò”,方言则读作“bēi、fú、huán、huó、hāi、ně、kuǒ、měi、měn、péi”。
5、轻声字“的、地、得”,在本区方言中分别读作“dǐ、děi、dì”。
声调不同: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差异在于声调不同。
阴平,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上声:
阳平,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上声;
上声,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阳平;
去声,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去声。
整音不同:
本区方言中,还有个别字无论声母、韵母均与普通话读音不同。
摄(shè),读作niě苣;俗(sú),读作xū;特(tè),读作dēi;摘(zhāi),读作zěi;粥(zhōu),读作zǔ;蝙蝠(biānfú),读作biěhu俗(sú),读作xǖ
二、本区方言的构词方式
本区方言的构词方式及含义与普通话语法词义略有不同,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A喽B子”式,多为名词。
胳喽拜子——膝盖
咯喽崩(béng)子——脖子
喉喽系子——咽喉
额喽头子——额头
坷喽头子——坷垃
2、 “A不B的”式,多形容某种事物。
甜不索的 酸不歪的 笑不丝的
长不溜的 绿不莹的
3、“A不拉几”式,多属形容 某种事物。
病不拉几 苦不拉几 傲不拉几 憨不拉几 软不拉几
4、重叠式,多为强调某种行为。
挤巴挤巴 搓揉搓揉 团悠团悠
遛达遛达 刻模[kē mǔ]刻模
三、地方独特用语
安眼[ǎn yán]对待。前边常加“不、没法”等字。没法~了!
安生[ǎn shěng]①生活安定。如:这几十年过的算是~的日子。②安静,不生事。如这事情去了,我也能睡个~觉了。/这孩子不合规矩也不~。③否定式,不得安生,不安定心焦虑。如:这个酒晕子时刻要耍酒疯,弄得领居都不得~。
扒豁子[bǎ huǒ zī.]拆台。
摆式[baí hu]①捉弄:你想~我吗?②好好的钟叫你~毁了。③使用:不会~就甭摸。④修理:这毁了几个月的钟高低让他~转圈了..-
败乎[baì hu]①挥霍:这点儿钱不够他~的。②败坏(名誉):你~他的啥?
扳[ban]①扔:把这烂菜叶子~边去。②丢:刚买的草帽子不知~哪去了。③放:~下扫帚摸木掀。
崩崩拉拉[bèng beng Iā la]零零星星:~下几滴子雨。
不通星[bǔ tǒng xǐng]不懂道理。
埔土杠烟[bū tú gàng ǎn]尘土飞扬。
不沾弦[bǔ zhǎn xián]很差:这人净做那些~的事。
白管了[bāi guan la]:别过问了。如:这事你就~,啥都给你弄好。
不棱撅子[bǔ leng jué zi]:①以好动为年龄特征的青少年,半大的人。如:你这~知道啥。②比喻不成熟的人,如:我认为这几年你该有长进了,弄了半互帮互学还给个~囊
布拉清[bū la qǐng]妥善处理好,处理结束。如:等我把这点事~再说吧。/那点账他没~。自己的事还没~呢。否定式“布拉清”,你看你那点事,还布拉不清喽来。
板[bán]:扔。如:不吃别~。
惭[cán]专门:看人家~拣重活干!你咋~给我捣蛋?
碜[cèn]说话冲而难听:你~的啥?
撑死[cěng sí]最多:这牛~能卖五百块钱。
嗤不楞咚[chǐ bu 1èng dong]形容连续有声的动作:他一句话没说完,就~地跑了。吃紧当忙:[chǐ jǐn dǎng mǎng]关键时刻:把这些钱存起来,到~再用。
吃味儿[chǐ wèr]感到不是味:又没说你,你就~
出古[chǔ gǔ]古怪,奇怪:我明明把东西放在这儿,转眼就不见了,你说~不~?
锄二把[chū èrbá]指技术不精的人。
刺[cǐ]①冲:~点儿糖茶。②喷:别拿水乱~。
存樟问[cūn zhāng wēn]任何时候,不论什么时候。“存”是记音字。如~来,咱都有酒喝。又管“催樟问”。
凑乎局儿[còu hu jūr]①临时的办法:这是个~。②差不多:这么说还~。
踹[cuài]应付:那里的工作全指我一个人~。
刺囊[cī nāng]:土草等细尘类沾在身上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在这睡一夜,浑身~难受。
差虎[cá hú]:事情办糟了。看,叫你弄~了!
刺毛蹶腚[cǐ māo juě dīng]:形容人不整洁。
打个等儿[dá ge dèngr]停一会儿:天还早,让他~再去吧!
打平乎[da pīng hu]几个人凑钱在一一起会餐。
打破头签儿[dá pùo tōu qiǎnr]阻止:我一想做点儿啥事,你就~!
当不着[dàng bǔ zhuō]①或许:~我也能去。,②阻挡不了:~我去!
滴溜打挂[dǐ lou dáguà]①挂满:苹果结得~。②破烂,不整洁:看你穿得~的,就能出门了吗?
第天[dì tiān]第二天。
迭不的[dīe bu dī]来不及,顾不上:~去!
断[duàn]赶:半天没~上你,你走这么快!
吊猴[diào hòu]:躲躲闪闪。我让你跟我~,我揍你不管!
恶喽拐带[ě lou guǎi dài]味道、颜色、声音不正:听他那~的腔,还能唱戏?
二黄[èr huāng]半新不旧的:~车子,~表。
二旁人[er pang ren](除某人之外的)的别人,这件事情换~他弄不出来,错不是你。/你能是~吗,亲兄弟,来喝!
发呓生[fǎ yì seng]说梦话。
犯如[fǎn rū]值得、上算:咱不~做这种事。
咯[gē]争吵:这两个孩子整天~架。
格拔的[gē bā di]很好,比较好:这几天他干的~。今年的收成~
搁在人[gě zai ren]因人而异,如:他喝半斤没事,你喝半斤得发疯,不一样~。/这事~,他去办不成,你一去就管。
龟大儿[gǔi dar]在鏊子上炕的碗口大的面饼。
鬼叽[guí ji]①喜欢、高兴:他~的一一蹦三跳。阴险:这人有点儿~。
胳私[gé zī]:抓挠使人忍不住发笑。哈哈哈,你别~我。
咯牙[gé yā]:小孩子闹纠纷。这两个孩子天天~。
憨不拉式[hǎn bu 1ǎ shǐ]傻里傻气:这人~的,别理他!
憨老刁[hǎn lián diǎo]表面憨厚,实则刁滑的人。
喝饼[hě bǐng]锅巴,在锅里蒸熟的面饼。
喝闪[hě shan]①煸动,晃动。如,一动弹,腮帮子的肉就~。/她热得一身汗,喷搁那来(正在那里)扯着个褂襟子~着呢。②过分的张扬自己,如:你望望你~的,可是你了!你~个啥你~。
吓诈胡喽烹[xiǎ zà hū lou pěng]连诈带吓。
胡喽半片[hǔ lou bán piàn]不好,不全:耪得~。记得~的。
糊弄[hù neng]①马虎、蒙混:这一关叫他~过去了。②勉强应付:工具不全,也得~干好。
胡闹台[hū nào tāi]胡来:你这不是~吗?
护窝子[hù wǒ zi]袒护自己的人。
毁[hùi]打:(长对幼)又皮脸了,想挨~了吧?
合[hē]:刚开始。~黑:天刚黑。~秋:刚入秋。
活[huó]:棺材。这个~是榆木的。
霍[huǒ]:倾,泼。饭~了;~水。
胡娄半片[hū luō bán piàn]:乱七八糟,丢三拉四。看你,地扫得~!
花梨胡茄[hǎ lī hū qié]:杂乱。好好的纸叫你画得~的。
急睁火眼[jǐ zēng huō yǎn]横眉瞪眼:对谁都是~可不管。
家巴亲邻[jǐa ba qǐn līn] 不远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能不用着谁。
加钢[jiǎ gǎng]添枝加叶:他俩原来就有意见,你不要再跟着~了。
家走[jiǎ zǒu]回家。
降[jiàng]跑:看谁~得快!
聚子[jù zi]漏斗。
砍空[kán kǒng]撒谎。
砍子[kán zi]故弄玄虚:这人说话好玩~。
磕磕巴巴[kě ke bǎ ba]①不熟,断断续续:书背的~的。②不够:麦种有点~的。
坷坑八洼[kě kěng bě wà]高低不平。
疴气脸[kē qi liǎn]露出为难的脸色:这孩子一说上学就~。
狂唠[kuáng lāo]①多言多语:这人没事瞎~。②说瞎话:你~!
阔阔的[kǔo kuo di]足够了:谁说不够?~的!
壳篓[ké lóu]:半大的猪。买个~,比买小猪合适。
刻模[kē mǔ]刻模:①估算:我~着,盖这几问屋要花四五万。②考虑:这事咋办,咱几个人先~~。
口[kóu]:厉害,脾气大。她儿媳妇真~,丈夫也怕她。
可某定星[ké mū dìng xīng]:勉强够数。
剋[kēi]这是本地方言中使用效率最高的动词。①具有打、吃、喝、做、下棋等意思的多文性动词,其多义性与“搞”相似。如:~就是了,问那弄熊。/这盘~完了,咱再~一盘可管?/以前咱~得不孬啊,同志们,这晚来要(也要)~好它。往后更要好升的~~出更大的成绩,呱唧呱唧![歇]屎克螂~蚂蚁,全仗你的黑大个。②使用伎俩害人。如:家乎老是在背后~人,你提防着他。/她年轻的时候,唏,叫人家~得很,就因为一句话的事。/不能黄子在台上安生,得写黑信~他。
吭哧赖歪[kěng chī lài wǎi]:费劲、吃力的样子。
拉下把子[Iǎ xià bá zi]当助手。
揽[1ān]①给庄稼追肥:~豆子,~麦。②把菜用油烹炒:~葱花,~豆芽。
老崩[láo beng]①成熟:这瓜还生,等~再摘。②老练:你看他做事多~。
离[1ī]玄虚:这话说的太~了。
浪[lang]臊,多指女性,如:你看那个女的有多~家乎。/恁叽,她真是个~娘们。东北民歌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的“浪”,是指活泼。
连利[Iiān li]动作敏捷:他干活多~!
离眼[Iī yán]花眼:他拣~了。
漓漓拉拉[1ī li lā la]断断续续:这是谁带的粮食,~撒半里路。
码[má]遗漏:~村,不~家。
马展[má zhán]马上,立刻:他,~就去!
漫[màn]从:你~那边走吧!
卖晾姜[mài liàng jiǎng]新鲜的生姜又湿又重,既压秤,味也不足,以不便存放,所以必须晾干,固而无人问价。在晾干的过程中,胖胖大大,鼓鼓油油,有似贵人形态的生姜,无奈地裸露着自己丰满圆润的身体,指一些(自以为似乎很有身份的或尊严的人,处于孤独,木然,即尴尬或被冷眼相待,无端猜测的境地。如:人来人往的都急匆匆地往家回,就我自己在路口等你,给个~的囔。/哎,你白搁那来~了好吧,进屋来坐坐。/那个人搁那来沾半天了,像个~的,不知道是个弄啥子的,给谝样的囔。/这黄子眼里没好人,联欢会上大家都说说笑笑的没人理他,他站那来给~的囔,你说不晾他晾谁。
每每[mei mei]以前,也说每先先,每天。
觅[mǐ]雇:~人拉土。
摸[mǒ]在:你~这儿等等,我一一会就来。
抹儿[mó r]能力,本领:我哪有你那个~!
妈妈[mǎ ma]:①乳房。她~上长个疮;~顶子(奶头)。②奶水。小小,快来吃~。
迷娄[mī 1ōu]:比划。~~,大小差不多。
迷娄麻[milou mā]:迷糊。别装~。
努[nǒng ]①坚持:这小袄还能~一冬。②累:他是硬~死的。
弄斯[nèng si]批评、斥责人:~人。
弄啥子的[neng shā zī di]①“的”念成“迪”(第一声),但有时也很重,重到“第”的程度。不完全是询问“干什么,”大多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如:~,你白刬(chán)撩我!/他苦哧个脸不耐烦地说, ~!?去、去、去、一边去!②表示列举未尽,等等一些事情。如:他是个老资格,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和部队~,都去过,还立几个功来。
粘牙[niān yā石]:难缠。你这人真~。
迫[pái]用脚跺:烦了我~死你!
跑食头[páo shi tou]野兔子。
赔施[pēi si]①赔不是:他~你还不管吗?②陪嫁:~闺女没大小。
喷[pén]正,恰好:我~想去找你。,
皮脸[pī lián]调皮,也说皮。
屁屁叽叽[pì pi jī ji]对人对事不认真,不严肃:看他整天~的,哪有点大人样。
偏亮[pián liang]周围障碍少:住庄头多~。
谝[pián]:炫耀。看她,穿个好褂子,到处乱~。
派拉[pài la]:不讲卫生。这个厨子做菜味还不孬,就是人~。
欺孽子[qǐ yě zi]指性情粗野,不通情达理的人,又称这种人为生坯子,孽子包等。
情[qīng]①只管:你~等着吃大鲤鱼吧!②继承:他死了也摊不着你~家业。
清每[qǐng meir]“每”记音字,也写作“清门儿”①明明,确实如:这事~是他说的,怎么又抵赖不承认了。/你忘了呗,~叫你拿走了,我看得清瓢的。②清楚,如:那天就是把他从宾馆二楼下来,我看得~的,不会错的,就是的。
清饭儿[qǐng fànr]上午。
情径[qīng jìng]本来:你~胃口不好,还吃这么硬的东西能管吗?
轻抹[qīng mǎ]轻易,不经常:没啥事我不~到他家去。
鹊卟着[que bo zhe]①使弯。在有障碍的物的地方避着或躺着的状态,给人一种不得经营思想的感觉。如:你这在沙发上~有得劲吗,上屋来床上睡去,快去。②受委屈,不被重用。如:你还在那个单位~干啥,有啥前途唉?
清起来[qǐng qí lai]:清早。大~别喝凉水!
浅子[qián zi]:碟子。来人了,弄两~菜。.
嚷[ráng]训斥:谁该你~的?
饶[rāo]额外加添:买的没有~的多。赔偿:~人家十块钱。
搡[sàng]力气大:看他多~!
司毁[sǐ huī]修理:你帮我—一下车子。
丝丝粘粘[sǐ· si niàn ·nian]犹豫:他做啥事都是~的。
丝囊[sǐ nāng]也称丝气:馊。饭~了。
松话[sǒng huà]幽默的话。这人好说~。
搜[sǒu]吝啬。真~,大白天借不来你的干灯。
生坯子[sēng pǐ zi]:指人性情粗野。这孩子是个~。
耍骨[s huá gū]:灵活,利索。你穿的真~。
突突叫[tǔtu jàoi]形容很快。这点活儿,他~就干好了。
透松[tóu sēng]舒服。别惹人家不~。
洼[wà]:①学外地人说话:~洋腔。②准备:他~着明年去北京。③料想:真没~着今年收成这么好。
歪门子[wái mēn zi]换个地方干:不好咱就~。
瘟头耷脑[wěn tōu dǎ náo]无精打采。
瞎巴[xiǎ ba]①不干正事,坏:~孩子。②失去某种功能:~炮:豆种~了。③女孩子作风不正:这孩子~了。
稀喽解歪[xǐ Iou xiè wǎi]行动松懈,不认真:看你那~的样子,能干好啥事。
小黄黄[xiáo huāng huang]①儿童玩具。调皮的小孩:这个~想挨揍。
血[xǐe]极其:~坏蛋。~苦。
行壮[xīng zhuàng]指老年人身体健壮
行来往[xīng lāi uāng]别人家办喜事或丧事,亲戚或朋友去送礼。
吸娄呼刺[xǐ luō hū cǐ]:动作迅速、麻利。
验来[yàn lāi]果然如此,正是这样。
洋眼[yáng yán]傲慢:这孩子~,欠揍
妖孽[yǎo yiě]多指小孩调皮捣蛋:你看这孩于多~。
一崩子[yǐ běng zi]①一段时间:这~他都没来过。②一段路程:咱俩跑~就到地方了
一色虎[yǐ sěi hú]全部:这几年俺家常年都是~吃白面。
样样[yàng]:试试。这衣裳不大,你穿穿~。
呓娄巴睁[yì luō bā zēng]没睡醒的样子。
杂不拉子[zā bǔ lǎ zi]次劣货,杂乱的:买一堆~。晌午吃的~菜。
恣儿[zìr]痛快:看他几个人玩得多~。
纂空[zuán kǒng]编瞎话。
撙[zún]俭省节约:你在家来~的要死,他在外边大吃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