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487作者: 区招商局 信息来源: www.hbiab.gov.cn发布时间:2010-09-21 |
中共淮北市委文件
淮发〔2010〕7号
中共淮北市委 淮北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意见
(2010年5月31日)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城市转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重点,突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形成增长速度快、示范带动强、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为推进城市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科技引领,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人才开发与培养工程,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重点产业中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带动,加快培育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基地,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0年到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0%以上,力争年内达到100亿元,2012年达到200亿元,使新兴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超过500亿元,初步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培育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和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能源的比较优势,重点鼓励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新能源产业。大力支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开发步伐;支持利用先进的煤气化、煤液化技术生产煤基燃料,推进水煤浆技术产业化,支持水煤浆出口,抢占国际市场;支持研发或引进吸收开发高性能聚合物电池产品,发展绿色环保节能电池;扶持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发展秸秆成型燃料、秸秆生物质制气、秸秆沼气发电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骨干企业,研发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药品;开发中药颗粒剂、肝素钠、骨维素、血浆蛋白等生物医药及16-DPK等生物医药中间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联合,开发新型生物医药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争取中科院16-DPK等生物制品研发、试验、生产基地落户淮北;按照“技术领先、产品高端”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精细化工产业
支持精细化工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新兴化工材料,扩大L-天门冬氨酸、聚丙烯酰胺、不饱和聚酯、富马酸、L-丙氨酸、DL-氨基酸等产品产量;鼓励发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加快生产二甲醚、针状焦、聚氯乙烯、顺酐等精细化工产品;支持发展聚氨酯轮胎等。
(四)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优先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项目;鼓励发展清洁造纸产业,大力支持碳酸钙造纸,推广绿色纸浆包装,引导秸秆造纸企业利用DMC技术改造传统制浆工艺,引进战略合作者,提升产业规模;鼓励城市垃圾利用项目建设;支持机械制造企业开发节能节水、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环保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引进富营养化污水防治、污水回收利用技术;支持发展节能照明产品。
(五)新型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煤矿综采及掘进运输设备,开发新型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等成套装备,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整体规模;依托电气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化开关柜、真空断路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电力电缆等节能电气产品;支持发展高效和超高效电机;鼓励引进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备品配件等新型装备制造业。
(六)新材料产业
扶持企业开发光电元器件和真空灭弧室;鼓励加快建设降解塑料、聚氨酯等项目;大力支持引进稀土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等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产业。
(七)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推进信息服务、数据处理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行动;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鼓励大型企业依托自身力量建立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全面带动企业信息化;支持中小企业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重点扶持腐蚀铝箔、矿用特种电缆项目。
(八)光伏产业
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对太阳能、地源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幕墙等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并积极扶持太阳能的生产;组织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项目建议书,引进并大力支持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九)其他重点产业
扶持发展高附加值食品精深加工业,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开发熟食制品、速冻食品、营养方便食品等下游产品,对省级新产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支持;扶持发展优质白酒产业,做大白酒产业规模;支持纺织企业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生产高档面料;支持加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选择投资体量大、产业拉动强、技术含量高的重点骨干企业给予支持。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氛围
成立淮北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兴产业的领导、规划和认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财税支持
市政府筹集1亿元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及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预算内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对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核准、备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市“重点工程”建设计划,优先给予用地、信贷等支持。
(三)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研制先进实用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和完善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帮助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在科研开发、专利授权、成果转化、企业重组、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来资金投向我市新兴产业。对投资较大的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一定的前期费用补助。对经市培育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特事特办”。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快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竞争力的项目。依托政银企合作平台,及时发布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信息,发挥政府设立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作用,推动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新兴产业。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五)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
依托各省级经济开发区,按照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基地,以基地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企业集聚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六)打造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
鼓励各投资主体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完善技术入股、期权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市投资创业,承担产业化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氛围
(七)探索创新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作,发改、经信、财政、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环保、规划、国土、招商、房管、工商、国税、地税、质监、金融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企业参加新兴产业发展研讨会、高科技项目洽谈会、产品展示展销博览会等。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主题词:经济工作 新兴产业 培育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