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262 发布时间:2008-08-01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怎样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不是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这样的问题,自从新农村这一概念刚提出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和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其中的“五镇十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走了几步。
近期,本报组织记者深入“五镇十村”,近距离了解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从多角度反映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聊天、看书、听课,也许很多人难以将这三个词与农民联系起来。但在杜集区高岳办事处双楼村,这三个词却真实记录了村里大部分农民农闲时的生活状态。
“以前农闲的时候,串串门、打打牌,或者到邻居家喝喝闲酒那是常事。”双楼村现在的种植能手闫明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那几亩塌陷地就是再怎么使劲不还是那点收成!”
闫明的话其实代表了过去双楼村大部分村民的心态。以前双楼的农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到后来,因采煤塌陷造成人多地少,村民们的日子也因此过得越来越紧。穷则思变,双楼农民过去那种农闲时“串串门、打打牌、喝喝酒”的生活状态也受到了冲击。
“我是较早承包村里的温室大棚的。”闫明告诉记者,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双楼村“两委”先后在塌陷区复垦土地上建起了133栋温室大棚。而自己则最先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2006年以来,他承包两栋节能温室种植西红柿,每年的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
“种了大棚事情就多了,要想有个好收成,靠我肚子里这点学问是肯定不够了!”在双楼村致富能手的带动下,村民王淮北也承包了村里的温室大棚。与以前悠闲的生活不同,王淮北除了在大棚里干活,其余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村里的农家书屋也成了“王淮北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2006年10月,王月辉被选派到双楼任村第一书记后,村民们农闲时间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他经常把煤师院的教授请到村里来,为村里的整体发展出谋划策。更让王月辉没想到的是,他请来的教授不知不觉变成了双楼农民家中的常客。
“我只要知道老师来了,肯定会请他们到我的地里指导指导。”王淮北告诉记者,村里搞温室大棚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是看谁种出来的东西更好吃,才更能卖上价钱。由于双楼村民的热情,煤师院和市、区农业部门的专家在2007年一年就来了不下20次。
经过不懈努力,双楼村的温室大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不足千元增长到了现在的4600元,昔日的塌陷区上建起了朝气蓬勃的新农村。村民们的“农闲变奏曲”正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音符,继续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乐章!
双楼村蔬菜大棚西瓜喜获丰收